平水珠茶品鉴网

刘卫东:石说64卦的创世者

04-22

刘卫东:石说64卦的创世者

拙作《石说64卦》已出版完成,想奉寄李老师一本,请您指教”的短信,让我隐约有想见见刘卫东的意愿。

初见卫东,是我回赤峰的一个晚上,他早早的打完球并认真的“挑选”了七八位球友坐陪。“我与李老师神交已久…”的开场白;敬酒时他对朋友和球友的真诚;席间放歌一曲的激情,使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也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交流。

刘卫东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一般,初中毕业就参军到了河北。就是因为心中时刻憋着一股“要找一条出路”的劲儿,所以他不畏寒冬酷暑,刻苦训练。他当时身高虽然只有一米五九,新兵下连时四百米障碍竞能达到给全连老兵做示范的程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通信大队学习。毕业后又参加全国自学考试,两年半15科,没有一次补考,一口气过。这两年半,他12点之前从来没有睡过觉。他自我调侃:别人都是“全日制”时戴上了博士伦,而我却是成年后把眼睛干近视了。

他转业后,又是通过自学,取得了统计师、高级统计师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爱好的广泛,他对国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多数人喜石爱石,可能更注重石本身的价值。而卫东却把石与《易经》恰到好处的结合了起来,写作了一本叫做《石说64卦》的书。日前已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完成,面向全国发行。

他说,写作的日子里,有时都已睡得朦朦胧胧了,突然像有了点灵感,马上起来就得把它写下来,甚至要顺着这个灵感写到大半夜。修改过程更是反反复复,不知易稿几回。石的搜集天南海北并非易事,有的图片美图严重,买到手一看根本不能用。看得出来,卫东做这件事是用了心的,费了力的。

其实人的诚心可以感动天、感动地,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卫东终于搜集天南海北各种石共计108块,取石之象形或意境,本着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初心,以十分新颖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与时俱进地解读祖之宝典《易经》,完成了《石说64卦》的写作。

本书共计64个篇章,每一章的开头部分从“象”入手,简要介绍“石”与“易”的联系,是为了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主要从“理”出发,对“易”进行解读,力争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给人以启迪;第三部分用一首诗进行结尾,进一步让读者思考和感悟人生哲理,给人意犹未尽之回味。

那天,架不住大家的撺掇,他与大家分享了成书的缘起:

《石说64卦》的写作缘起于一个饱睡后的清晨。看到有块石好似一位俯视苍生的老者,像是伏羲,遂灵感顿生:能不能与先圣伏羲的卦象找个结合点写点儿什么呢?

他跑了不少书店,不断研读周易, 逐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和写作的脉络:石,在国人心中特别是在文人雅客心中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艺术元素,“易”是大道之源,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果用石之象形或意境,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与时俱进地解读《易经》,岂不是感恩天赐灵感最好的一种方式!

他写的文字的开头主要从“象”出发,简要介绍石与易的联系,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正文主要从“理”出发,对易进行解读,力争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最后用一首小诗作结,让人进一步品味和思考,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最后,刘卫东用一首诗表达了“石说”的初衷:

缘起只是一瞬间,刹那心情不一般。

随顺指引再深思,持之以恒做为先。

大道至简细细参,反求诸己可知天。

使命轨道相合一,人人都能乐开颜。

(作者:李强)


与石俱进—石说64卦之自序

刘卫东

小的时候,母亲告诉我,洗脸不能用太多的水。我懵懂地问为什么?她说:人活着的时候如果浪费了太多的水,将来人死后,阎王爷就会让他喝自己活着时无缘无故浪费的脏水。我们兄妹几人都怕喝脏水,所以一家人早晨洗脸都是用那一盆水,轮到我洗脸时我就嫌水不干净了,妈妈又说:水不染人,水这东西只脏它自己。从小这些糊里糊涂的观念一直影响和伴随着我。

现在我都很少去洗车,去洗的时候也是一遍一遍地提醒人家:行了,行了。去浴池洗澡,经常看见许多人往自己身上打浴液时,水龙头还哗哗地开着,真的挺心疼那水。

有一次就把离我近的水龙头给关上了,那个人不好眼地瞅我。从此以后,我很少去浴池洗澡了。眼不见,心不烦。有时自己在家冲一下,前后不过三四分钟。好几年没去浴室了,想必现在那里的水也不那样白白流淌了吧!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妈妈说过的话感悟日深:惜水爱水的同时,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更像水一样,既要四处流动,又需曲折迂回;既要川流不息,又需源头活水;既要乾行不已,又需适可而止。人修为到一定程度,似水深流缓而波澜不惊,似绵绵无际而厚重有力。具体到现实中的个人,就是要身体力行,从点滴做起。

如果没有母亲从小这种“举头三尺有神明”朴实的言传身教,我今天就不可能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自觉地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很注重节俭方面的说教。他可能比我当年领悟得快些,竟然写出了一篇《一页纸的旅行》,登在了当地的晚报上。现在我俩外出吃饭,已经不用我再提醒:“用半块纸擦擦嘴得了。”

祖孙三代人,母亲没上过学,我初中毕业就参军了,儿子长于大好时代。其实这些朴素的道理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通过一些有效的言传身教,而让我们养成好的习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传承呢?现在的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使用一滴水、一页纸的?可能有不少的人还会发出最无知、最悲哀的辩解:没有人教我啊!再加之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这就难免各种意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又会用各种方式与我们争夺“舆论”高地,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给你“奶头儿”的就是娘。现在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自己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思潮所洗脑、所蒙蔽。几千年“易”之智慧就是敲醒当代龙之传人的“利器”。

人是需要精神的,我们不能守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而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自毁前程也。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告诉当下的人们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恐怕是现在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不是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而要求外语要过多少级。 基于以上朴实的初衷,不知天高地厚地产生了一个想法:石说六十四卦。 我们的原始祖先居高山、住山洞,制石器、斗自然。即使“下山”后,也要盖石房、垒石墙……,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和难以想象的作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石。室无石不雅。中国人对石的喜爱溢于言表。有时候我就想,古人的第一缕火光是不是也是因为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更加找到了中国人用石、爱石、亲石、赞石的原始基因了。

《易经》更是世历三古、人更三圣,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古时候,她就是很多大家的必修之课,更是教化万民的独家“秘籍”。而当代的我们因为忙这忙那,可能又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很少有人去系统地学习她,甚至歪解了她的本真。既便如此,“易”之大道也时刻存在于华夏的每一个角落、“易”之智慧和思维也时刻默默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一画开天辟地!历朝历代,解易者众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我们有责任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扬。

如果我们今天能把中国人对石的情结与“易”之大道找个合理的切入点相对结合起来,岂不妙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寻有形之石喻无形之道,亦如古人形容心脏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能将“石”“易”类此结合表述岂不既形象易懂,又会意传神,进而还能够留有很大空间让人去感悟。


温饱之后的人们喜石爱石,可能更趋向于喜石之象形,爱石之意境。石之象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想象和理解,进而给人不同的启迪和感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扩展开来,文玩字画、花鸟虫鱼、金石翡翠,就是赋予了一定的意境想象,寄予了个人认同的内在灵性才彰显不同的价值,你认为一文不值,在他心里可能价值连城。所以我认为这些东西没有孰高孰低,有的只是时光的沉淀、个人的偏爱和自己的一份心情。这其中,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甚至是人生追求。反映这些的前提必须以尊重和包容为当然。如果稍微需要一丝底蕴的话,是否可以赋予一点文化的厚重呢?

易经多是通过宇宙万象来讲出人生的伦理道德,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习之,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二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能找到一些合理的切入点——用石之象形喻“易”之意境、以“易”之义理赋之于石身,以石说易、以易赞石。这样的石易结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让人印象深刻,不枯燥乏味,能产生兴趣而引起共鸣,进而对石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岂不是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因“易”之理广大精微,包罗万象,穷其一生能悟之一二,可谓幸甚;日月精华润石于无声,寻石于象形,天南海北又并非易事。读《易经》能读出许多君子,也能读出不少小人。

“石”与“易”又要力争形理恰当结合,更是难上加难。当今时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时间更是宝贵。如何以更短的话语道出一点有益的启示,让人们愿意看一看古之经典,也是《石说64卦》的苦心。由于本人涉世未深,才疏学浅,诚惶诚恐。唯心意已决,颇有初生牛犊之势,若干年来苦心寻觅积累,唯愿把祖先的智慧用己寻觅之石哪怕诠释出一点滴,让人们能够吸收一点点先贤思想之光芒,也算不枉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对易理一点粗浅的理解: 简易 把看似繁杂的事情想得简单一些。也就是把繁杂的问题通过认真的梳理,去除枝节末叶,抓住主干,进而抓大放小,抓住核心部分,看透事物的本质,聚焦问题导向而得其要领。这样才能在处理繁杂问题时抽丝剥茧,有的放矢,不眉毛胡子一把抓,进而增强做事的信心。亦如我们学习易经,好像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本着这种“简易”的思维,先从象、数、理进入,进而把卦名、卦象、卦辞、彖辞、爻辞、象辞之间的关系先弄明白,而后再深入领会就能事半功倍。卦名不难理解,就是此卦叫什么卦。卦象,六爻排列组合而成,八八六十四象。卦辞,解释卦名之辞。彖辞,用以解释卦辞,道出全卦之大要。爻辞,用来解释每一个爻,道出某一节点或某一阶段的情形。象辞分为大象和小象,进一步综合感悟全卦的叫作大象,进一步解释每一爻的叫作小象。 把繁杂的事情简单化是智慧,举重若轻也。

变易 把看似简单的事情想得复杂一些。也就是通过发散思维,对一件简单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多地还原简单事物背后的真相,在一个极简的骨骼上做好肌肉、血管等等的排布组合,让事物更接近于本来的面貌,进而增强我们对事物细节的思考。这样更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更深层次的本质。例如,易经里看似一个简单的卦名,都要深刻地想一想为什么要叫这么一个卦名,认真感悟一字一太极的魅力。每一个卦都有错卦,绝大部分都有综卦、交卦,卦中又有卦。把卦与卦要两两地看,又要把几个卦结合在一起来看,这样才能把其中的道理领悟地更深一些。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是非黑即白,六爻排列组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爻在不同的卦里、不同的位置上、不同的时段中其意境和意义又有天壤之别,都需要因时因事仔细地参悟。八八六十四卦,看似有数之数,实则包罗万象,无所不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个人认为,变易里面从某种程度上包含交易的成分。通过交易达成变易,通过变易又促成交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无穷无尽。 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是本事,举轻若重也。

不易 天地运行,循环往复。虽有阴缺圆晴,但日出东方,日落西方,白天黑昼,春夏秋冬,亘古不变。这就告诉我们,人虽有高矮胖瘦,悲欢离合,但“仁义礼智信”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变,积极向上,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奋发图强的美德不能变。 变是世界发展永恒的主题。但老祖宗告诉万物之灵的我们,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那个太极永远在那,人心永远在那,梦想永远在那,真善美永远在那,石之“坚硬”亦如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在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日新月异的家国情怀永远在那,当今世界很多的丛林法则依然在那,所以我们的警觉性也要永远在那!近现代有一些所谓的科学技术和纷争有不少是违背人心意愿的,人类的良知和那双雪亮的双眼还能不能依旧在那?但,中华几千年“易”之智慧就一直静静地在那!因为她似“金山宝库”永远不曾改变,才使得我们坚定不变的信仰,追随、追寻她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天地自然伦理有大道,是正经,持经达变也。 喜石赏石,修身养性;集齐诸石,感恩天地造物之功!读易知易,修己安人;师古烁今,感恩祖先智慧之晶!用“易”之理来喜石能够提高赏石的境界,以石之象形来说“易”能够有助于对易的理解,加深印象。二者结合再加上您悟于其中,已形成“三”之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定能增益您的人生哲学,让您为学日益,颇多受益。历史车轮浩浩向前,“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与时俱进真典要也!世间万物,情理其中。悟道做到,善莫大焉。

随着交流的深入,卫东与我说:李老师,说出来您有可能都不信,在创作过程中,有几个十分有缘分的事…。感觉很有意思,整理如下。


写作中的几个小花絮

易之卦象和原文就摆在那,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奉为圭臬。弱水三千,谁能取一瓢饮,“易”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搜集石的象形和意境来相对地道出一点“易”,绝非一时半会、轻而易得。

“师”,兴师动众,此乃意之一也。搜寻一块什么样的石来应此意境呢?苦思冥想,寝食难安。一天梦里就梦见一块雕刻骑马前呼后拥的石。醒来感觉还真行。打开手机,发现一个叫做“不忘初心”的人加我微信,因为“不忘初心”这四字也是我所喜欢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座右铭,遂加上了好友。而后翻看她的朋友圈时,突然眼前一亮:有这么神吗,她的圈里就有一块我梦见的石,几乎一模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上联系她。非要付全款再发货,人家把身份证也发上来让我看,对,诚信第一,要互信。几天后收到了石,非常满意!

“鼎”,鼎定中原,一言九鼎,鼎力相助。想找一块象“鼎”意境的石真是太难了,一直都没有遇到。咋办呢?那就找一个制作的鼎吧,一个战友处就有,岫玉制作的。不情愿地在文的开头写到:“以鼎应鼎,全象而应也”。对这“以鼎应鼎”,一直“耿耿于怀”,总不死心。这期间也一直拜托石友帮助找寻像鼎意境的石。过了八个多月,终于觅得!遂开心的将开头修改为:“神龟负鼎万万年”!

“讼”,欲望不能合理的管控,有可能就要走上争讼。在没有写作“石说”前,在一石友处隐约记得碰见过类似“讼”意境的石,但又不确定,马上去他店里看一下吧,他说没有那样的啊。接着又说:“刚拿到柜台上的这些,已打好包,马上发给外地一石友,人家全要了。你按个找找看有你说的那块吗?”左翻右翻,我的心里也很焦急。啊!就是她,找到了!如晚来一步,失之交臂。人家看我需要,好像价位比平时高出很多。又是这块“讼”石,在完成作品的尾声时,想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块石。天啊,正好108块!定稿后又细数,怎么少了一块呢?!原来这块“讼”石当初想切成两块又没有完全切开。讼啊讼,真是服了你了!

以上三个小花絮,是不加演绎的真实故事。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在此就不赘述了。写作完成后,也试图再替换几块石,时至今日,没有遇见。

喜石赏石,修身养性;集齐诸石,感恩天地造物之功!

读易知易,修己安人;师古烁今,感恩祖先智慧之晶!

当前赤峰市提出创建“中国印城”的举措,正是有意立足当地巴林石资源,放眼更大范围的“石市”。这一举措更是为了繁荣文化大发展的宏观需求。相信卫东的《石说64卦》中的108块石如能适时适地并以适当方式进行展览,让人们了解石的同时,更能凸显“石”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我想这更是创建“中国印城”题中应有之义。这样也会为“中国印城”的创建工作宣传造势。

行文至此,应卫东之请,特将《写在后面的话》作为访谈的结尾。


写在书后面的话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哲学大师冯友兰唯一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欧洲哲学家捷思:谈到人类智慧的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在《易经》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更是懵懂少年。但若干年来苦心寻觅天南海北各种石108块,以一种十分新颖的方式和独特视角与时俱进的解读祖先之宝典,完成了一部《石说64卦》。内心深处如果没有对中华“大道之源”的敬畏和深爱恐怕是很难为之的。喜石赏石,修身养性;集齐诸石,感恩天地造物之功!读易知易,修己安人;师古烁今,感恩祖先智慧之晶!《自序》道出了初心和初衷。

庚子之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都说过往不追,未来可期!不追?可期?没有反思的不追未来可期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正是当下万物之灵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如何思考?因人而异。“大道之源”也许能给我们太多太多有益的启示。

此时此刻,如果您正手捧《石说64卦》,简短的篇章里,如果有您认同和赞许的地方,那也将是我莫大的荣光和荣幸,但,这都必将归功于祖之宝典!如果还有有识之士想把每一块石轻轻的捧在手上,用心同频感悟这“石说”、协力共振推介这“石说”,让这“石说”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实乃是功德无量的事。

任何事情只有符合时代发展之大势,且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称其为有价值。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百年未有之变局深刻影响当今世界互联共通未来新走向。何去何从,人类的“东方智慧”倍显珍贵!

石有价,“易”无价。因相信而看见!

----------- 刘卫东

天然黄玛瑙的价格

三脚金蟾的摆放方法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