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揭秘艾叶绿寿山石:深藏的最大谜团

05-29

揭秘艾叶绿寿山石:深藏的最大谜团

揭秘“艾叶绿”

寿山石最大的谜团,莫过于名盛时极却又一夜昙花的艾叶绿。

自明清以来,有没有艾叶绿?什么才是艾叶绿?这是不是艾叶绿?众多寿山石玩家为之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出在哪?我觉得有以下三点:文献记载描述抽象,缺少足够的实物样本,被泛化后引起认识混乱。

弄清问题除了研究方法,态度也非常重要。要有透过文字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的深邃目光、要有熟悉相关事物特征的深厚基础,要有通过实物样品发现细节特点的深度比对。

按照这个思路,不妨再翻翻《观石录》,虽然也曾常常翻阅,重读仍有收获。为方便行文,以下【 】内文字皆为原文摘引。

【出北山门六十里,芙蓉峰下有山焉。】确定位置:北门外六十里,芙蓉峰下。

【连亘秀拔,溪环其足。】描述环境:山峦连绵、峻美挺拔,溪水环绕。

【志云:“山产石如珉”又云:“五花石坑去寿山十里。”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 】引用记载传说,佐证出产美石是早有的存在。

以上仅是铺垫,作用也是为了引出以下两句

【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谢在杭布政尝称之,品艾绿第一,卒叹其未见也。】

【谢没50年,吾友陈越山齎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

这两句才是解题关键,当然并不是说其它的可有可无,而是说从中可以品得以下结论:

首先艾叶绿就是绿田石。整体语境顺势而下,不难发现“得之溪涧或者溪边农田”,这便是田石无疑,此时又突然提及“艾叶绿”,若非同类则显突兀。

其次艾叶绿第一属内部排名。艾叶绿并非一个独立石种,而是田坑石以色命名的一个小类。艾叶绿第一并不影响田黄石的地位,它们本来就是王者。

再次艾叶绿产出非常稀少。这个可以从“五十年后又得其神品始大著。”读出,虽然文中大著既可以指艾叶绿名气,也可以指陈越山名气,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到处都有稀松平常的东西能名气大著则不合逻辑。

当今各式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自称艾叶绿的东西,这不奇怪。名盛则多借诩。打球的叫中国乔丹,画画的叫中国毕加索,唱歌的叫中国帕瓦罗蒂……自从艾叶绿名声大著,各类质色相类者也皆以艾叶绿自称,就像当今的昌化田、老挝田一样,艾叶绿也被泛化。我手上就有诸多称为艾叶绿的各形印章,甚至有汪关指认的“艾叶绿佳石”也是误认,粗略点了一下有近二十个,真正的艾叶绿没有这么多,这些泛化“艾叶绿”也是产自青田、昌化、岫岩的质地上乘的绿色印石,但与寿山艾叶绿还不能同日而语。

艾叶绿虽然极其稀少但还是有的,为在称谓上与泛化的艾叶绿有所区别,特称之“寿山艾叶绿”。其形态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有相对详实的描写,【“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

此田石方墩便是寿山艾叶绿。上方雕有团龙戏珠栩栩如生,底部刻有堂堂四字,因名头太大不便展示。日光下它呈现由浅褐色到黑色的过度,强光下浅褐色部分通透中呈淡淡的绿黄,还能看到表面细微的红色沁丝,黑色部分则是深沉的碧绿光不能透,与毛奇龄的描述无二。只是以我的拍摄技术很难表现出它本有的质地和独特的色彩,从传播的角度这也是一大遗憾。

如果谁以为这是沽名待售,或许就稍嫌浅薄了。玩家动的是心、贩子算的是钱,爱和卖是不一样的。有幸早年收获了百十多个各式印章、摆件足够娱乐今生。

“古时没有强光手电他们是怎么发现赏识艾绿之美的呢?”忽现的好奇心一闪而过,当目光扫过时日将尽的五月,久经世故才发现唯童真最可贵――没有那多铜臭!

宋徽宗书法作品

珊瑚美人鱼商品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