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

10-27

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

2014~2016年在淮阳平粮台遗址发掘龙山时期墓葬14座,时代为造律台文化早期二段至晚期三段。其中8座墓葬排列整齐,为一小型墓地,其余6座可能与建筑基址有关。有无随葬品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可能为当时的葬俗。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不足以说明社会等级存在分化。

淮阳平粮台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遗址中心西距县城东二环路约400米。(图一)1979~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并确认了平粮台龙山古城。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龙山时期城址之一,曾激发了中国考古学对于古代城址的讨论。为进一步揭示和提升平粮台遗址的学术价值,同时配合平粮台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的实施,2014~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再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区域位于以平粮台城址为中心的 V 区。发现有龙山时期的灰坑、水井、沟、房基、道路、墓葬等各种遗迹现象。其中发掘龙山时期造律台文化墓葬14座,现将其情况简报如下 。

图一 平粮台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这些墓葬皆位于平粮台城址内,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未见明显的工具加工痕迹。(图版一)墓底人骨各1具,头向皆朝南。下文依次介绍。

图版一 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墓葬分布

(一)M246

位于T2716西南部。方向190°。开口于(6)层下,被(2)层下H298打破,向下打破(7)层至生土。口部长2.20米,东西残宽0.62~0.66米,深0.22~0.28米。直壁,较规整,平底。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宽0.12~0.60米,高0.12米。二层台围合部分长2.04米,宽0.44米。填土为青灰色粉质砂土,土质较硬,结构致密,包含有较少灰白色颗粒。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超过60岁。随葬陶扁腹壶1件,略残,平放于墓室西侧二层台上。(图二)

(二)M247

位于T2716西南角。方向195°。开口于(6)层下,被H314打破,向下打破(7)层至生土。平面形状不规则,北部圆弧,南部大致呈长方形。口部长2.80米,南部宽0.60米,北部宽0.90米,深0.70米。东、南、西壁为直壁,壁有弧度,平底。填土为浅灰色粉质砂土,土质较硬,结构较致密,夹杂有少量灰白色颗粒和料礓石。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西。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14~16岁。未见随葬品。(图三)

(三)M250

位于T2616西南部。方向183°。开口于G7(1)层下,向下打破 T ]1垫土。口部长1.15米,宽0.25~0.28米,深0.06~0.10米。直壁,平底。填土为浅灰色,夹杂浅黄色土粒,土质为黏土,质地较硬,结构较致密。包含少量料礓石和极少量红烧土粒。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面向上。经鉴定墓主性别不详,年龄9±2岁。未见随葬品。(图四)

(四)M251

位于T2516西南部。方向185°。开口于H308(3)层下,向下打破TJ3外垫土和H308(4)层。墓葬北部已经被破坏。口部残长1.44米,宽0.52米,最深处0.20米。直壁,底部北高南低。填土为灰褐色砂质黏士,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有少量炭粒、红烧土颗粒和料礓石等。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较差,脚骨和右侧小腿骨缺失。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12±2岁。随葬骨锥1件,置于左侧股骨外侧。(图五)

(五)M253

位于T2516中部。方向185°。开口于H308底部,向下打破(5)层至生土。墓口长2米,宽0.76米,墓底长1.87米,宽0.42米。墓深0.90米。斜壁,平底。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夹杂较多的黄土块,土质为砂质黏土,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有少量的炭粒、红烧土颗粒和料礓石等。在距墓口0.60米深处发现大量的陶片,有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这些陶片很可能属于不同器物,但放置比较散乱,似为人为打破器物而造成的迹象。后经室内拼对整理,复原陶罐2件。此外填土中收集陶环1件。墓底发现残存有极少量木屑和朽木灰痕,推测葬具为木棺,但其具体形状及尺寸不详。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面向不详。经鉴定墓主疑似男性,年龄超过60岁。随葬陶杯1件,置于左侧股骨之下。(图六)

(六)M254

位于T2516东部。方向180°。开口于H308底部,向下打破(5)层至生土。墓口上部覆盖一层夯土,呈不规则椭圆形,长2.56米,宽1.30米,最厚处0.14米,剖面近凹镜状。下部墓口长2.18米,宽0.68~0.76米,墓深1.30米。下部直壁,墓壁加工较好,平底。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夹杂较多的黄土块,土质为砂质黏土,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有少量的炭粒、红烧士颗粒和料姜石等。墓底残存部分朽木灰痕,长1.72米,宽0.42米,厚0.04米,推测葬具为木棺。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西。经鉴定墓主为女性,年龄45岁左右。墓底部发现陶环1件,残,置于左侧股骨西部。(图七;图版二)


图版二 M254

(七)M255

位于T2616西南部。方向193°。开口于G7(10)层下,向下打破(6)层至生土。墓口上部覆盖一层夯土,北端由于晚期地层的破坏无存。残存夯士长1.84米,最宽处1.10米,最厚处0.11米。下部墓口长2.40米,宽0.80米。墓深1.10米。下部为直壁,墓壁加工较好。平底。填土为灰色花土,夹杂黄色土块,土质为黏土,质地较硬,结构较致密。墓底有腐朽灰痕,长1.90米,宽0.48米,推测葬具为木棺。人骨保存一般,俯身直肢,面向下。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超过60岁。随葬品共计5件。其中陶扁腹壶1件,位于人骨颈部下;动物獠牙1件,位于大腿骨下;陶罐2件,位于脚部前端;陶瓮1件,位于脚部前端。(图八;图版三)


图版三 M255

(八)M256

位于 T 2616中部。方向190°。开口于G7(10)层下,向下打破(6)至生土。墓口长2米,宽0.50~0.60米,墓深0.60米。直壁,平底。填土为浅灰色黏土,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少量陶片。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面向东北。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超过60岁。随葬陶盆1件,位于股骨之下。(图九)

(九)M257

位于T2616中东部。方向186°。开口于G7(10)层下,向下打破(6)至生土。墓口长1.90米,宽0.38~0.42米,深0.30米。直壁,平底。填土为浅灰色黏土,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少量陶片。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女性,年龄超过60岁。未见随葬品。(图一○)

(十)M258

位于T2616中东部。方向183°。开口于G7(10)层下,向下打破(6)至生土。墓口长1.74米,宽0.34~0.40米,深0.12~0.16米。直壁,平底。填土为浅灰色黏土,质地较软,结构较疏松,包含少量陶片。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踝骨以下缺失,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12~15岁。未见随葬品。(图一一)

(十一)M259

位于T2616西南部。方向199°。开口于G7(1)层下,被H537打破,向下打破 TJ1垫士至G7(5)层。墓口长0.52米,宽0.21~0.23米,墓深0.06米。直壁,平底。填土为浅灰色花土,夹杂黄色硬土块,土质为黏土,质地较硬,结构较致密。未发现葬具。人骨盆骨以上缺失。从残存人骨推断,为仰身直肢。经鉴定性别难以判断,年龄4±2岁。未见随葬品。(图一二)

(十二)M310

位于T3219西南部。方向185°。开口于塌陷堆积(3)层下,打破F28室外活动面。由于判断失误,墓葬北部清理过程中被破坏一部分。残存部分南北长0.91米,实际原长度约1.30米,宽0.27~0.31米,深0.18米。直壁,平底。填土为黄褐色细砂土,土质较软,结构疏松。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性别不详,年龄10±3岁。未见随葬品。(图一三)

(十三)M311

位于T3219西南角,部分位于西部未发掘区。方向170°。开口于塌陷堆积(3)层下,打破F28室外活动面。墓口长0.90米,宽0.25米,深0.20米。直壁,平底。填土为黄色细砂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面向西。经鉴定墓主性别不详,年龄8±2岁。未见随葬品。(图一四)

(十四)M312

位于T3218西北部,方向171°。开口于料姜石层下,打破F28北部室外活动面和东部墙体。墓口南北长2.60米,宽0.45米,南部深0.80米,北部深0.32米。直壁,底部不平,北部向下塌陷,塌陷深度约0.40米。填土为黄褐色细砂士,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一般,下肢骨向下塌陷,仰身直肢,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20岁左右。未见随葬品。(图一五;图版四)



图版四 M312

出土器物

墓葬中共出士遗物13件,其中陶器

11件,骨器2件。

(一)陶器

罐4件。泥质。内壁隐约有制作陶器时拍打的浅窝。标本M253:3,灰胎黑陶,陶色不均,下部呈褐色。大口,宽折沿,内侧折沿棱较明显,沿面斜向上。圆唇,唇外加厚。溜肩,弧腹,下腹内弧收,平底略内凹。腹饰菱形方格纹未至底。泥条顺时针盘筑,内壁下腹盘筑痕迹明显,上腹隐约有拍打的浅窝,口部经轮修,底有偏心圆纹。口径32厘米,最大腹径35.6厘米,底径12.3厘米,通高37.3厘米。(图一六,1;图版五)

图版五 陶罐(M253:3)

标本M253:4,红胎灰黑陶,陶色不均,局部呈褐色。侈口,圆唇,唇外侧加厚。束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弧收,小平底内凹明显。颈部素面,以下饰菱形方格纹。口径20.7厘米,最大腹径34.5厘米,底径9厘米,通高35.7厘米。(图一六,2;图版六)

图版六 陶罐(253:4)

标本M255:3,褐胎灰黑陶,陶色不均,局部呈褐色。侈口,圆唇,束颈,溜肩,圆腹,最大腹径位于中腹部,小平底略内凹。颈下一周凸棱,以下饰竖篮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30.7厘米,底径8.7厘米,通高33.5厘米。(图一六,3,图版七)

图版七 陶罐(255:3)

标本M255:4,灰陶。仅存下部。弧腹,平底略内凹。腹饰竖篮纹,近底素面。底径13.2厘米,残高15.1厘米。(图一六,4)

钵1件。标本M256:1,泥质灰陶器物变形,口部不平。敞口,尖唇。口沿外侧折痕明显,有一周凹槽,斜腹,平底。素面。泥条顺时针盘筑,底有偏心圆纹。口径32厘米,底径13.5厘米,通高11.5厘米。(图一六,5;图版八)

图版八 陶钵(M256:1)

瓮1件。标本M255:5,泥质灰胎灰黑陶。口部残缺。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近底部内弧收,平底略内凹。腹饰间断竖篮纹,近底素面。内壁下部有泥条盘筑痕迹,上部留有制作时拍打的浅窝。最大腹径38.4厘米,底径12.4厘米,残高36.2厘米。(图一六,6)

扁腹壶2件。泥质褐胎。圆唇,长颈,上部外侈,扁鼓腹,下部内弧收,平底略内凹。素面。泥条顺时针盘筑,器表有轮修刮抹痕迹,底有偏心圆纹。标本M246:1,灰黑陶。口径6.5厘米,最大腹径7.5厘米,底径5.8厘米,通高13.2厘米。(图一六,7;图版九)

图版九 扁腹壶(M246:1)

标本M255:1,黑陶。器表下部轮修刮抹痕迹明显。口径7.1厘米,最大腹径9.2厘米,底径5.3厘米,通高12厘米。(图一六,8;图版十)

图版十 扁腹壶(M255:1)

杯1件。标本M253:2,泥质灰黑陶。敞口,尖圆唇,浅斜腹,平底内凹。素面,下腹一周凸棱。器表有轮制刮抹痕迹,底有偏心圆纹。口径8厘米,底径6.7厘米,通高4.5厘米。(图一七,1;图版十一)

图版十一 陶杯(M253:2)

环2件。泥质灰陶,一面圆弧,另一面有台。标本M253:1,残。复原外径5厘米,内径4厘米,面宽0.5厘米,厚0.4厘米。(图一七,2)标本M254:1,残。复原外径6.6厘米,内径5.4厘米,面宽0.6厘米,厚0.5厘米。(图一七,3)

(二)骨器

标本M251:1,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肢骨制成。一端加工成扁状。长12.69厘米,宽1厘米。(图一七,5;图版十二)

图版十二 骨器(M251:1)

标本M255:2,獐左侧上犬齿,未见明显使用痕迹。长7.4厘米。(图一七,4;图版十三)

图版十三 骨器(M255:2)

三、年代

(一)层位分析

M247同临近的M246层位相同,皆开口于(6)层下,向下打破(7)层至生土。M255、M257、M258同M256层位相同,皆开口于G7(10)层下,打破(6)层至生土。M253和M254层位也相同,开口于H308底部,打破(5)层至生土。T2516(5)层、T2616(6)层和T2716(7)层实际为同一层,这也就是说M246、M247、M253~M258这8座墓葬的开口层位相同,年代应当相去不远。

M250和M259层位相同,皆开口于G7(1)层下,打破TJ1垫土和G7(5)层。M251开口于H308(3)层下,打破TJ3外垫土和H308(4)层。TJ1和TJ3的年代基本相当,因此M250、M251和M259的年代也相近。

从层位上分析,M250和M259晚于开口G7(10)层下的M255、M257、 M 258和M256,M251晚于被H308打破的M253和M254。因此,这11座墓葬至少可明显分为两个时期,M246、M247、M253~M258这8座墓葬为早期,M250、M251和M259为晚期。

此外,M310、M311和M312皆打破F28室外活动面,,可以认为其开口层位相同,年代相近。但由于这3座墓葬与前文讨论的11座墓葬相距较远,层位上无法严格对应,因此仅从层位上暂时不能判断两者之间的早晚关系。

(二)相对年代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M253:3罐为大口,折沿,最大腹径为中腹,下腹近底处内弧收的特征同杞县鹿台岗AI式大口罐(G2:10)相似,同段岗遗址 A 型罐(89IIH38:25)[3]也基本一致,因此他们的年代应当相近。

M255:3矮领罐则同鹿台岗H25:9素面罐和王油坊H38:33圆腹罐的造型一致,年代约略相当。

M253:4卷沿鼓腹罐同鹿台岗 B 型大口罐(H25:28)特征相同,年代基本相当。

H255:4罐虽然仅存下部,但其造型同王油坊H38:23的 I 式大口罐一致,年代相去不远。

M246:1和M255:1扁腹壶是比较具有特征的器物,在以往河南的诸龙山文化中比较少见,驻马店上蔡十里铺遗址H3:2I式罐为同类器。目前看,这种扁腹壶有可能是由大汶口文化长颈壶演变而来,比如尉迟寺遗址F86:2和F87:7,其共同特征为长颈,扁腹,下部内弧收。因此其年代应当晚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同十里铺H3同类器大致同时或略晚。

经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平粮台遗址早期龙山墓葬出土的器物除了大口罐对应鹿台岗遗址第一段之外,其他大致对应鹿台岗遗址第二段、段岗遗址第一段和王油坊遗址的下层。靳松安先生将造律台文化分为两期四段,按照这一分期可知,平粮台遗址早期龙山墓葬出土陶器的年代相当于造律台文化的早期二段,也即平粮台遗址造律台遗存的第三期。

平粮台M250、M251和M259这3座墓葬虽然未见可兹比对的陶器,但鉴于层位上晚于上述8座墓葬,因此其年代也相对较晚。根据叠压和打破关系,可知M251、M250和M259与TJ3大致同时,它们早于H308(1)、(2)、(3)层,晚于H370。M310、M311和M312早于H385,晚于H490和T3219C塌陷堆积(4)层。相比这6座墓葬时代相对较晚的H308(2):5、TJ3:1和H385(4):12折沿罐,折棱较明显,方唇,唇面有凹槽,圆腹,最大腹径位于中腹部,(图一八,1、2、5)其特征同王油坊遗址上层H27:21、H5:51和段岗遗址89IIH48:5相近,大致为造律台文化晚期3、4段。时代相对较早的H370:6、8和 H 490(2):1折沿罐沿面较宽,沿和腹外侧夹角较大,时代较前者略早。(图一八,3、4、6)但最大腹径在中腹部的特征又说明其时代大致仍在造律台文化晚期。因此,这6座墓葬的时代基本相近,为造律台文化晚期。

(三)绝对年代

鉴于造律台文化墓葬发现数量有限,且墓葬出土器物较少,平粮台遗址这批龙山墓葬随葬品也不丰富,因此,对其中14座墓葬人骨委托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进行了碳十四测年,除M258由于人骨钙化严重未提取到骨胶原进行测年之根据测年结果分析,出士陶器的墓葬其年代主要集中在2200BC~2300BC之间,而 M 250、M251、M259和M310~M312六座墓葬的年代则略晚,大致集中在2100BC~2200BC之间。这种测年结果也验证了墓葬层位上的早晚。

四、结语

平粮台遗址发掘的这批龙山时期的墓葬,按照埋葬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较明确的墓地埋葬性质,共8座,编号为M246、M247和M253~M258。这8座墓葬开口层位相同,年代相去不远,且东西排列成一排,分布于平粮台城址内南部偏西,应当为小型墓地。

另一种墓葬则可能与建筑基址相关,共6座,编号为M250、M251、M259、M310~M312。(图一九)这些墓葬布局相对分散,前3座较上述8座墓葬略靠南,后3座则相距有一定的距离,位于平粮台城址内东部偏南,但皆打破建筑基址室内外垫士或活动面。墓葬规模明显较小,仅能容身,几乎不见随葬品,且皆为青少年。除了M312之外,其余5座年龄不超过14岁。这有可能是当时青少年死亡后的埋葬方式。

从墓葬的空间布局来看,M255与其他墓葬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占据较大的空间。此外,M255和M254规模较大,埋藏明显较深,且填士上层经过夯打,显示出埋葬时耗费的人力更多。另外从随葬品和年龄对比分析,发现有随葬品的墓葬M246、M253、M255、M256( M 254残陶环出土于填土中,不是随葬品)皆为男性,且墓主年龄明显较大,超过60岁。M255随葬5件器物,是这批墓葬中随葬器物最为丰富者。青少年无论男女皆不见随葬品。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许与当时的埋葬习俗相关。需要注意的是,平粮台遗址这批墓葬随葬品的多寡差别并不十分明显,且随葬品皆为日常使用的器物,没有能够表征高等级的高规格物品。因此,其差异性所反映的现象仅代表墓葬个体之间的不同,还不足以说明存在社会等级的分化。

嘎巴拉碗制作过程

波斯猫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