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嫩江石上的历史印记:齐齐哈尔梅里斯文明的见证

04-19

嫩江石上的历史印记:齐齐哈尔梅里斯文明的见证


刻在嫩江石上的文明史

作者/朱连欣

嫩江,我们称之为母亲河。嫩江系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流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的交界处,在肇源县茂兴镇汇为松花江,全长1300余公里,有支流20余条,流域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

嫩江梅里斯段全长128公里,流经莽格吐、卧牛吐、雅尔塞、梅里斯四个乡镇。江面时而开阔,时而狭窄,育有“三花五罗十八子”。江两岸遍布各类树木,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是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天然生态屏障、大自然恩赐的生态公园。

在莽格吐乡的嫩江边上,有一处绵延两公里多的石头滩,世居在这里的达斡尔人称之为“阿拉叭嚓”。在石头滩上行走,身边是缓缓流淌的嫩江水,幸运的话就可以捡到一块心仪的嫩江石,结一个石头缘。

这里的石头炯态各异、色彩斑斓,当你初看一眼时心中所想到的,就赋予了它的灵魂。我几次去石头滩踏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捡到的石头有的酷似狮子王,有的如凶猛的霸王龙,有的好比泰山稳坐,有的像小狗爪一样可爱,还有的彷如过去打渔人缠绕鱼线所用的线盘子,诉说着达斡尔人几百年来的打渔故事。

在一块墨绿色与红褐色相间的石头上,我发现似乎是史前人类在山洞墙壁上的刻画,这更勾起了我对嫩江石记载人类文明史的好奇。

1989年9月,在莽格吐乡莽格吐村西北2公里的长岗上,省考古队和市文物管理站对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一批打制和压制石器,后经中科院考古鉴定,其年代大约在7500—8000年前左右,属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1999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说明,嫩江流域梅里斯段,早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数千年。

远古人类在一个地方之所以能生存,可能需要一些条件。比如,得有水源,我们身边就是不知从何时起形成的嫩江。比如,得有火源,我们都知道钻木取火,可在嫩江沿岸的人们就无需用此方法。嫩江石中有一特产——嫩江玛瑙,小时候一直称之为“火石”,将两块“火石”互相敲击就可以溅出火花。比如,得有工具,嫩江石质地坚硬,形状奇特,经千年地壳升降、海侵海退、风沙凌砺、水之冲刷、石之碰撞,或锥形如针、或片状如刀、或圆形如柱,亦可作为生产工具,亦可用来抵御野兽攻击。再比如,得有食物来源,在嫩江边的荒原上,古人可以耕田、放牧、狩猎,在嫩江里可以捕鱼。380年前,达斡尔人自黑龙江流域南下至嫩江流域定居,亦有此原因。

为什么一块嫩江石会记载着嫩江流域人类文明史?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我或许找到了答案。

刚才提到的嫩江玛瑙,更是嫩江石中的精品。清代诗人方观承从小寄居江宁,成人后每年徒步赴塞外探亲,作有《卜奎竹枝词》,“墁壁光明有细沙,石成五色亦堪嘉。石研似玉能成器,莫道边城少物华。”词咏的正是嫩江玛瑙。古时富贵人家可以佩戴翡翠做的扳指,但用嫩江玛瑙制成的扳指只有皇族才有资格佩戴,不仅是因为嫩江玛瑙的精致灵炫,还有清王族对故乡山石的留恋之情。嫩江玛瑙一直以来就可以被精雕细琢,戒指耳坠着人溢彩,书香摆件令室生辉。

嫩江水生生不息,嫩江石静静不语。如今的莽格吐乡各族群众已随全国一道步入了小康社会,正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进。莽格吐乡立足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着力打造“格根塔乐”自然风景区,力争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格根塔乐”作为齐齐哈尔方圆百里内最具多样化生态特点的地方,有保存上百年的榆树、山丁子树、山里红树、臭李子树、红毛柳,有多处面积不小的天然植物化石—塔头墩子,真的是“看我一眼,还你千年”。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马群在驰骋、牛羊很悠闲。达斡尔人在这里耕作、放牧、捕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闲时,大家创作乌钦说唱《赞美家乡莽格吐》,跳起欢快的哈库麦勒舞蹈《嫩水渔歌》,唱起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扎恩达勒民歌《春到咱们达乡来》。

如今的莽格吐乡,各族群众亲如兄弟、守望相助,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正携手书写更加壮丽的乡村振兴篇章,这里也成为新时代达斡尔人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歌声的地方。

此文仅作交流,参考了百度百科、村民口述,还有自我理解,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作者:朱连欣 / 编辑:赵伟男 / 责编:陈佳玉 / 总编:丛明辉

亚洲豹猫图片

翡翠原石吧 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