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概念,既有物质属性,又有文化属性。由玉孕育的中华玉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人们崇玉、琢玉、赏玉、佩玉而形成的文化与文化现象,经久不衰。古往今来,玉文化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以玉石为载体创造发展的中国玉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九千多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这支“东方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已形成的完整的玉雕艺术体系。笔者长期的仿古玉佩创作实践与探索创新,对当代仿古玉雕艺术创作规律、仿古玉佩传承创新的形式与途径进行了探索实践,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1、玉雕艺术中的中华文化精粹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玉器为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玉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脉络,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明显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现象”。玉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文化内涵以及审美倾向。玉雕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中国玉雕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最为活跃和繁荣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人才济济、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古人对玉的认识,主要以“五德说”为代表。东汉许慎曾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是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也是我们常说的“仁”义”“智”“勇”“洁”。玉的五德体现了古人对自我反思与探讨,是极具浓缩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本文,笔者将玉雕创作的主要通过对仿古玉佩的研究与创作,努力挖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真谛,赋予当代中国玉雕之美。
2、仿古玉佩设计探索实践
在玉雕传承的历史中,仿古玉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唐仿战国,宋仿汉,到了明清仿古之风尤为盛行。尤其是清乾隆时期,在玉雕中表现古风题材,成为当时宫廷玉雕的一种常态,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乾隆时期仿古玉佩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仿古玉佩题材秉承酌古参今,传承经典的艺术理念,以具有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为主要艺术追求,将艺术风格、表现技艺、文化元素融人进翡翠的创作中。
(1)彰显文化之魂
玉雕艺术创作本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玉雕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当代仿古玉雕创作更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彰显、文化传播、文化启迪等效应和功能。例如,斧形佩(图1和图2)其两侧所琢.回首爬行螭纹,做相对排列,呈现对称之美;斧顶的拱身蹲龙,与中部孔中镂雕的夔风纹,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内-外, 遥相呼应,不是对称,胜似对称。足见清代仿古者在参透并承继战国时代对称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大胆加以变化和发展,作品既追求对称又讲求变化,造型古朴又不失华美。
设计上有独到之处,融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的审美取向。在当代玉雕创作中,进行仿古玉雕创作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粹的一种敬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玉雕艺术很好的弘扬与传承。
笔者尝试以色彩丰富的翡翠为主要创作载体,不断创新表现手法,用玉雕作品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作品《厚德载物》(图3a)采用一对冰种飘蓝花的手镯芯顺色设计雕琢而成。题材创意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雕琢技法上采用半浮雕加局部镂空透雕拉丝功,结合小篆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作品《延年益寿》(图3b)题材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作品《格物》(图3c)创意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
(2)展现古风之韵
玉雕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更高境界是作品的气韵、神韵与意境。玉石藏家与爱好者对仿古玉雕作品的关注点不仅是玉料的质地与雕琢工艺,更关注作品的气韵。具体讲,就是关注一件作品的主题表现、创意设计、技法运用;关注作品给人的文化启迪与时光“穿越"的丰富想象和视觉美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与感悟。以玉牌为例,笔者的作品创作源泉汲取明代玉雕匠师陆子冈创制的“子冈牌”,在主题、形制、玉料运用与表现技巧上不断创新。“子冈牌”玉材多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而笔者创作的仿古玉牌则以翡翠为主。
翡翠色彩丰富而明快,其仿古玉牌的图案与纹饰设计虽然难度较大,但颇有古意(图4)。用翡翠表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典籍精髓,并注重线条与装饰等细节处理,将题材的文化内涵与翡翠内在的质感巧妙融合,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典籍精髓在翡翠玉石上成为“实在”,充分表现古典题材内涵和意蕴。
(3)融入风尚之美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玉石藏家和玉器爱好者群体不断扩大,且日趋年轻化,人们对当代玉雕的题材内容、形制样式、装饰风格等方面抱有诸多期待。所以,当代仿古玉雕创作要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与继承传统玉雕技法的同时,融人新的题材创意和文化主题,使仿古玉離作品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作品独特的时代审美风尚。笔者看来,从事仿古玉佩的创作对于当代传统工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仿古的创作方式可以彰显文化之魂,展现古风之韵,融人风尚之美。这些创作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意在体现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坚强信念和价值观。
3、仿古玉佩创作的经验感悟
玉石经玉雕师琢磨,成为一件玉石藏家青睐的收藏品,一件拥有灵魂和生命的艺术品,一件唯美与时尚的玉饰品,都是玉雕师对创作题材主题的提炼、技法的妙用、细节的处理、古今的关系和情感的注入。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靠的是玉雕师的手工技艺,文化涵养,艺术修养以及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1)主题的提炼
玉雕作品的灵魂与生命力,是通过题材中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所展现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当代玉雕艺术创作,对题材选择的视角、主题的提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仿古玉佩作品的题材,通常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经典元素,比如笔者尝试从春秋战国时期进行文化题材提炼,或者从古代典籍与古玉文化元素中提炼创作素材(图5),通过翡翠这种材质来表现,赋予仿古玉佩作品新的思想与灵魂,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2)技法的妙用
在仿古玉佩创作中,笔者多注重表现形式和内涵的统一。在表现手法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疏密得当,“留白”适度,把特定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下的题材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以翡翠做为主要创作载体,借鉴明清“子冈牌”简洁的表现手法,一面用图案纹饰表现作品题材背景,另一面用小篆的字体表现主题内容,在构思设计环节注重春秋战国时期图案纹饰与元素运用,力求表现形式与作品主题的融合统一(图6)。
(3) 细节的处理
玉雕创作中的细节处理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败,在创作中追求作品的“空、飘、细”。“空”与“飘”主要体现在作品构思、造型、构图、纹饰与线条设计环节(图7)。“细”主要体现在作品设计时的细节处理与雕琢时的工艺处理上,做到用工精到细致。纹饰是仿古玉雕的第一要素,且不同历史时期的纹饰特征与含义不尽相同,应在设计时尤为注重这些细节。
(4)古今的关系
当代仿古玉佩创作,不应是一味的模仿与重复,而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人现代艺术审美与设计理念。但创新也不是一味的求新,创新不能失去“根脉”与灵魂。仿古与创新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代仿古玉雕超越时空的局限,把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玉雕技艺融人设计构思中,让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化风尚完美融合,使当代创作的仿古玉佩既古风犹存,又极富时代特色,赋予仿古玉佩作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张力。
(5)情感的注入
大自然中的每--块玉石,都是汲取天地精华的“精灵”,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无论其自然状态是否是我们玉雕创作者的理想状态,却都蕴含天然之美。每一块玉石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玉雕创作的全过程,充分挖掘玉石原料的潜力。笔者创作仿古玉佩的玉材多以红黄翡和三彩翡翠为主,对翡翠玉材的尊重、喜爱与理解贯穿于我创作的全过程。每一块翡翠都有灵性,切不可亵渎与浪费;精心审料,因材施艺。认真揣摸每块翡翠玉料的形态玉质、颜色、纹理、玉皮、等特征,结合创作的题材主题进行初步构思设计;顺色而为,巧妙设计。翡翠丰富的色彩与纹理,为创作时的题材创意提供了广阔空间。
顺色而为,就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翡翠色彩与分布特征使作品更为灵动、富有韵味;最后是俏色巧雕,彰显亮点。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做到以玉雕技法之“巧”来实现主观创作意图和翡翠玉石特征巧妙融合,达到“天人合- -”极致效果,使之成为整件作品中具有“点睛之妙”的亮点。
4、结语
玉作为石之美者,贯穿中华七千年文明,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仿古玉雕是历朝历代匠人依据古玉背后的工艺探析与文化理解创作出继承前人优秀工艺与思想内涵的文化瑰宝,使现代玉器具备远古玉器的韵味同时又彰显时代特色。仿古玉雕创作有其自身特征与特有的艺术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深人研究与长期的实践体验。在不断探索仿古玉雕的创作规律中,运用玉雕技艺的“留白”“空、飘、细”以及个人作品诠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厚德”“格物”“实在”等价值观。时移世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在玉文化传承中不变的是对生活艺术之美的展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而手工艺如何依据自己的独特性,展现美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来源:《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24年第2期
1. 王胜利 广东佛山“设雕印象传”工作室
2. 苏京魁 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
3. 任 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4. 程子颐 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古方.冰清玉洁一 中国古代玉文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Gu F. Chinese ancient jade culture [M]. Sichuan: Sichuan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 in Chinese) .
[2]仇龄莉.玉德学说的演变与其现实意义探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7.
Chou L L. The evolution of jade theory and the guidance ofjade theory on contermporary society[ D]. 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7. (in Chinese)
[3]张介鸣.乾隆时期仿古玉佩之美[J].收藏.2019(5):54-57.
Zhang J M. The beauty of the imitated ancient jade plates of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J]. ollctins, 2019(5): 54-57.(in Chinese)
[4]苏京魁.当代玉雕艺术创新的文化融合与表现[A]//池宝嘉.中国和田玉(总第11辑)[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
SuJ K. Contemporary jade carving art innov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xpresson[ A]//Chi B J. China Hotan Jade[M]. Bei-jng: Bejing Arts and Crafts Press,2014.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王胜利(1969-),男,中国玉雕大工匠、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晋江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风的仿古玉佩创作研究与工作,2017年录人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人才库。
通讯作者:
任开(1982- ),男,副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美术人才百人工程人选者,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传统细金工艺文化研究.当代首饰创作与设计服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