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大建筑师如何为爱犬打造独特小屋?

11-02

大建筑师如何为爱犬打造独特小屋?

这些为狗狗设计的「建筑」作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第一点,回归空间本质的探索。

为狗狗而设计的建筑因为其微小的尺度和独特的设计对象,摆脱了市场上大型建筑的宏大叙事和资本商业的干扰,可以更纯粹地进行空间本体的思考。空间形态、氛围、尺度、气味、温度等这些影响空间感受的因素都因此获得了建筑师们敏锐的关注,从而实践更为实验性和前沿性的探索。

第二点,关注人/犬的行为和体验,直指设计的核心。

虽然设计也肩负了美学、风格和范式,但设计的核心,还是在于以人为本的体验(在本设计项目里,是人和狗的体验)。这个设计命题,蕴含着人本主义的关怀,在这样一个微小尺度的空间范围内,设计师需要同时考虑主人与爱犬的互动行为,以精确到厘米级的细致,推敲使用性能和体验性。

第三点,试水互联网时代的 DIY 定制化。

所有狗狗的建筑设计除了以照片和实物的形式参加展览和汇集成书以外,各个设计作品图纸被上传到网络上,供全世界人们自由下载、自行搭建。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的设计——制作模式,也反过来影响了设计师的设计考量。考虑到制作者都是非专业人士,他们的设计成果必须非常清晰简洁地呈现,图纸要容易理解,材料要容易获得,搭建方式也要容易上手。

接下来,我将结合一些建筑学的基本原理,解读这些构思奇妙、特色鲜明的狗的建筑。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要点:对空间本体的关注和探索。

我们可以发现,相比市场上那些大型建筑,建筑师们在这十三个犬舍的设计中,更纯粹地展开了对空间的探索,更接近建筑学的本质。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而空间,正是建筑学科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几乎所有的中文建筑学入门读物中,都会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就是说,建筑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包括了门、窗、墙体、屋顶等形成房屋的物体,也包括了门、窗、墙体所包围的这个虚空的空间。

在古典时代,建筑与身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巍峨密集的柱廊,或是古罗马万神庙神圣注射光的穹顶,或是中国明朝苏州近山亲水的文人园林,都是人们可以用身体去经历、去感受的空间。反而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体量越来越庞大,设备越来越精密,装饰越来越浮华。空间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

在今天,人们对建筑的感知可以说是信息过载的。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天天在人们的身边,但这些巨大的空间早已脱离了身体所能感受到的尺度,人在其中,犹如沧海一粟。大量的资本、商业考量又将建筑物层层包裹,空间的力量,已退隐二线。

而在《设计:为了爱犬》这一项目中,原研哉非常聪明地通过命题的引导,给了建筑师一个关注空间本身的契机:这是一个为主人和爱犬所使用的、居住空间内的居住空间。向外延伸,它是主人的居住空间,向内延伸,它是爱犬的玩乐/居住空间。在这么一个微小空间中,建筑师们得以展开对空间元素的实验性和前沿性的探索。

这其中,包含对空间形态的探索。

形态对空间有着主导性的影响。一个狭长的空间和一个圆形的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前者给人一种通过性的运动感,而后者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静态和平衡感。一个好的空间,形态和功能需求总是契合的——欧洲的大教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通常拥有异常的高宽比,空间不宽但特别高耸,给访客一种向上升腾的心理感受,很好地增强了信众对天堂的信仰。

隈研吾为巴哥犬设计的犬山,就通过形态来传递自然的启迪。隈研吾是一个注重自然的建筑师,他的建筑,常常通过自然材料的运用,弱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效果。这个设计有着隈研吾招牌语言的木材相互拼接,组成一个微微拱起的小山包。它是狗狗安居乐业的犬屋,同时又可看作放置在家中的一个抽象的自然小山雕塑。犬屋使用木材互相咬合支撑,不使用钉子和胶水,巧妙的设计构造也保证了它的安全和环保。

空间探索也包含对空间氛围的探索。

因为建筑材料与光的不同,即使形式相同的空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建筑师妹岛和世就是个中高手。与那些形态突出、视觉修饰的作品截然不同,她的作品始终是直率和本质的。妹岛的建筑,常常通过空间、光线、透明度和各种材料本质的探索,从而在这些空间元素之间创造出一种微妙的氛围感。

在为爱犬设计项目中,妹岛和世带来了为比熊犬设计的一个犬屋。这是一个与比熊犬自身毛发很相似的犬屋,好像就是放大了一圈的比熊犬。当狗狗休息其中的时候,建筑仿佛消失了,与狗狗融为了一体。在制作工艺要求必须简单的情况下,建筑师仅仅是通过毛线这一种材料,就创作出了如此有趣、不落俗套的空间氛围,令人拍案叫绝。而使用毛线编织来实现这一点,也体现了妹岛和世作为女建筑师所特有的细腻。

而原研哉自己也亲自下场参与了这次活动,他为茶杯贵宾犬设计的 D——Tunnel 装置,又体现了另一种空间氛围。空间的外形好似一个留声机喇叭,一头大一头小,而除了两端的开口以外,又可以说是个相当封闭的空间。我很喜欢原研哉自己描述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这个犬屋打造的是一个从此世界到彼世界的往来通道。」 从感受上说,这就是一个空间隧道:进入隧道的时候,就进入了狗的世界;从隧道出来的时候,又回到了人的世界。

空间探索还包括了对空间内外边界的探索。

常规的建筑,总有着明确的室内和室外的分界线,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墙体、或者建筑表皮的东西。然而,就像这个世界不只有黑白色,建筑师也对二元论的室内室外感到无趣。他们更希望创作出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场所——这在建筑学中称为灰空间。灰空间是一种介乎室内和室外之间,兼具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模糊地带,比如住宅的入户玄关、酒店的半户外大堂、江南水乡沿河的廊棚、围绕欧洲广场的骑楼,这些地方往往是一个建筑、一座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

藤本壮介为波士顿梗设计的犬舍,就像是一个人之家居和狗之犬舍之间过渡的灰空间。很难说清它到底属于谁:它既是给狗休息的犬舍,也是供人使用的家,同时还是放在室内的庭院。它既不完全属于狗,也不完全属于人。这是一种全新的、边界模糊的建筑空间,也反映了主人和爱犬在生活中互相依靠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藤本壮介后来以此为原型,设计了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蛇形画廊凉亭,同样是介于画廊和公园之间模糊空间,效果非常成功,为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荷兰建筑师 MVRDV 的摇摆式狗屋,则是对空间边界的另一种探索。狗屋看似继承了传统的犬舍的外观,仅仅是加上了一点弯曲的变化。但是,这种「微创新」的背后,却完全改变了犬舍的空间定义。传统犬舍只是作为狗狗一个休息的地方,而 MVRD V的设计,则给予了犬舍双重定义:它既是休息停留的犬舍,也是一个双向性、趣味性的玩具。这种设计策略,正是模糊空间用途的高明之处。

以上就是第一个要点,建筑师们在这样一个迷你的趣味建筑中,对空间和氛围的微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纯粹的空间本体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要点:以人为本、以体验为设计核心。

大众往往将设计与美学、风格联系在一起(这在家装设计领域尤其泛滥,比如莫名其妙的北欧风格、地中海风格等)。诚然,设计的目标之一,确实是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但设计的核心,还是在于以人为本的体验—— 这也是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区别。使用性能和体验性,才是判断设计的本质(而不是好看与否)。

这么说,并非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几百年设计史发展下来,一个逐步形成的共识。在现代主义启蒙之前,建筑学中最具有话语权的学派在巴黎美术学院。因为巴黎美术学院法语称为 Beaux——Arts,音译为布扎,因此,巴黎美术学院体系也被称为布扎体系。布扎体系非常强调构图和形式,也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视建筑为艺术创作的传统。然而,随着布扎体系的滥觞和僵化,以及工业革命以后新的发明不断到来,片面追求构图和形式的布扎体系无法适应,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设计思维。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 · 柯布西耶适时地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希望建筑向汽车、飞机学习。如果撇开工业化的外衣,我们会发现柯布西耶提出的其实是一个人本主义的纲领,是在试图唤回人在建筑中的中心地位。而随着二战前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欧洲扩散到全世界,人本主义的认知也逐步为世界所认同。

从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作品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在为爱犬设计这一项目中,他更是将这种以人和狗为本的设计需求,推动到了极致。因为在这么一个以狗为设计对象的项目中,设计被局限在一个非常微小的尺度空间里。空间的受限,相对地放大了行为的影响。俗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稍一不慎,其体验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建筑师们也很好地体会了命题人原研哉的这一精神。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当代设计师们的共识。在设计中,他们对狗狗以及它们的主人的行为观察和考量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不仅以精确到厘米级的细致考虑了不同狗狗的尺度、人机工程学的度量,也体贴周到地为狗狗本身行走、登高等行为提供帮助,甚至连主人和狗狗之间通过气味、视线等的互动行为也成了设计考量的一部分。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尺度。

尺度是很多设计(比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的基本。通常的尺度,无论是城市、建筑、家具,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这其中最著名的尺度标准,就是勒 · 柯布西耶提出的模度系统(Le Modulor)。而这一次的设计尺度更进一步,不仅需要考虑人的尺度,还需要考虑狗的尺度,甚至大型犬和小型犬的尺度也会有所不同,最终还需在人与狗的标尺之间获得一个平衡。

原研哉的 D——Tunnel,就立足在「尺度平衡」这一出发点上。犬舍中的台阶考虑的是小只的茶杯贵宾犬的攀爬能力,而通过台阶所到达的高度,又考虑了狗狗和主人的坐高。对于缺乏安全感、一直仰视主人的超小型狗而言,这一设计贴心地实现了主人和爱犬之间自然的视线交汇。

建筑事务所 Atelier Bow——Wow 为腊肠犬设计的装置,也正是针对腊肠犬腿短这一特征,试图通过设计扩展它们的活动范围。模块化的道具可以不停扩展,因此用途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成为狗狗登高的坡道,帮助狗狗登高获得和主人对视的高度,也可以成为瞭望窗外风景的看台,还可以在室外组合,成为庭院中跑道。如果模组足够多的话,人们甚至可以搭建出一个人与狗游戏的庭院。

其次,狗狗的行为体验,甚至狗狗的心理,也成为了设计师的研究核心。

由于尺度的微小和可控,在大型建筑中不容易尝试的一些环境元素,比如气味、温度、触感等,都纳入了设计师的关注考量,这些要素对行为和体验的影响,促成了不少设计概念的出发点。

Torafu 事务所的两位建筑师将为杰克罗素梗所设计的 wanmock 犬屋构筑在「气味」上,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想法,是以往为人设计的空间所不容易碰触到的方面。寻常的主人衣服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犬屋重要的组成元素,且根据季节的不同还可以更换厚的或薄的的衣物。这种建筑设计,充满了人性,也是名副其实的「狗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个设计切入点的简洁和有效,这也是第一个被量产和成套出售的狗狗建筑。

之前提及的妹岛和世为比熊犬打造的犬舍,之所以采用了类似比熊犬自身毛发的元素,也正是由于她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狗狗们喜爱酷似自己身形玩具的特点。在书中特地提到,为了展览而进行摄影棚拍摄时,第一次看到这个犬屋的比熊犬,很快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舍得离去,并露出非常愉快的表情。这一表情,令策划人原研哉和赞助 人Julia Huang 都印象深刻。

内藤广为狐狸犬设计的降温床,则将设计视角独特地呈现在「温度」的感知上。由于设计师本人养过狐狸犬,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毛发浓密的犬种在夏天的煎熬,因此特地设计制作了这样一款降温的装置。利用金属管来储藏冰块,同时金属管的导热性和木材的温柔触感刚好兼顾降温性能和使用舒适度,而胶皮管的连接方式使得装置柔软而自由,可以根据室内的状况任意调整形状,可以说是高效却又至简的一个设计手法,非常令人佩服。真正做到了如同大师文章一样的最高境界: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

以上就是第二个要点,从主人和爱犬的互动行为出发,为不同特点的狗狗,夺身定做、体验为王的犬舍设计。

再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个要点:试水互联网时代的 DIY 定制化。

在这一项目中,所有设计师的设计成果都以照片和实物的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并归集成书。然而,展览和书本并非这一设计项目的终点。所有的设计照片和资料都被上传到网络上,供全世界人自由浏览。对于他们所感兴趣的犬舍,就可以直接下载相关图纸、自行搭建。这些人们自行创作的狗狗的建筑,又可以上传到网络上,与所有爱犬人士分享,从而获得更多的反馈、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这种通过互联网传播、下载、DIY 制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制作的实践方式,充分体现了后福特主义的时代特征。后福特主义,是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末期逐渐进入的社会生产模式,它的特征包括:基于新的信息技术、灵活专业化的弹性生产模式、小批量生产、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的消费群体。这和 20 世纪中前期基于工业化、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大众消费的福特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制作方式,也反过来影响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考量,除了对空间和对人本主义体验的关注以外,他们的设计还要尽可能的标准化、模块化,考虑到下载制作者多是非专业人士,设计成果的呈现还必须清晰简洁,使得图纸容易理解,材料容易获得,搭建方式容易上手。

一方面,有一些建筑师将建筑工程中的模块化理念带入了犬舍设计中。

比如常常参与灾后重建、以社会责任著称的建筑师坂茂,就将他以往对可循环、可快速建造的模块化材料探索的经验应用到了犬舍的设计中,用随处可见的保鲜膜的纸芯硬纸管作为犬舍材料。这些硬纸管用钢丝串联了起来,可以任意弯曲。坂茂用此建造了一个狗狗的迷宫,性格活泼的蝴蝶犬在迷宫中乐此不彼地穿梭。这些硬纸管虽然材料和构造方法都是非常简单的,但组合方式多变,可以竖立或者横放,再加上任意弯曲的性能,可以由使用者自己来创造出许多种用途多变的空间:迷宫、秋千、床、甚至桌椅等等。

内藤广为狐狸犬设计的降温床,虽然设计焦点在于为毛发浓密的狗狗降温,但在对建造方式的优化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连接方式,以胶皮管将金属管和木材的串联组合成为了一个整体。这也是设计师利用模块化思路,来简化建造的细节手法,从而实现了这一设计的可建造型和扩展性。

另一方面,工业设计领域(例如家具设计、服装设计)也是很不错的学习对象。

相比建筑生产,家具生产有着更长时间的工业化和 DIY 的经验和优势。大家熟悉的宜家,就以方便运输的平板包装、顾客自行组装为其特色之一。宜家的家具组装说明书,图面线条简洁而不繁琐,侧重用图示而非文字说明,生动有趣,从而使得跨国界跨语言的用户都能充分理解并 DIY 动手装配。而在《设计:为了爱犬》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的每个犬舍的设计图纸和组装图纸,也或多或少有着宜家那样简单明了的插图式风格的影子。

不仅是图纸的呈现,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构思的时候,就有策略地将狗狗的建筑「家具化」,从而巧妙地降低了 DIY 建造的难度。伊东丰雄为年老的柴犬打造了一个可移动的建筑。这是一个始终围绕着狗的动态空间,而非一个仅供狗停留、进出的地方。伊东的设计几易其稿,从外观看,最开始借助气球的概念很有趣,但也很难实现。最后的成果类似一个婴儿车一般「家具化」的移动建筑。既保留了动态空间的初心,又大大改善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推广度。

同是基于可移动的空间这一概念,美国建筑师 Jesse Reiser 和 Nanako Umemoto 的「云建筑」更加突破常规。他们直接把犬舍穿在了狗狗的身上,在建筑+狗的基础上,又演绎了一把建筑+服装的跨界。这一设计,既可视作移动的犬舍,又可视作有空间遮蔽的服装。针对吉娃娃这样体型小、骨架脆弱的狗狗,设计师通过这种方式为它们提供了第二层人造皮肤,对易受伤的吉娃娃起到保护。同时,这款「云建筑」也兼具了狗链的功能,狗链作为传统的连接狗狗与主人的纽带,现在获得了量身定做的设计处理,成为了有表情的、传递着狗狗身体和性情特征的好伴侣。

昌化鸡血石

宠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