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具有自然之美,直而有节,中通心虚,耐寒质坚。
中国人爱竹。
一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生活之便,苏轼曾感叹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二是因为它给人带来精神慰藉。竹和松、梅并称"岁寒三友"。竹和梅、兰、菊组成"花中四君子"。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死不改节,花落仍香。
中国人爱竹,竹在人们心中成了一种人格写照,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竹雕是一种工艺,是在竹片或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各种具观赏价值的物件。竹雕作品和传统书画精髓相通,只不过是以刀代笔,以竹作纸罢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竹雕分楹联、笔筒和臂搁。这些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均收藏在著名博物馆中。我们借此欣赏竹雕艺术之美,通过竹雕题材来涵养精神,享受愉悦。
“与贤为友,所恶勿施。”是湖南籍台胞李佑增先生的竹雕。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东晋王羲之行草联,李佑增竹雕。把酒焚香,看剑读书,充分表达了儒将风韵。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宋代赵孟頫行书联 李佑增竹雕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明代祝允明行书联 李佑增竹雕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近代孙中山行楷联 李佑增竹雕
谁信曲肱能自乐,我知容膝易为安。明代文徵明行书联 李佑增竹雕
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清代金农隶书联 李佑增竹雕
尽道人间春色满,岂忘雪里寸心丹。曹禺以此评价文革时期的周恩来总理。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冠世之懿干时之量。清代左宗棠篆书联 李佑增竹雕
居为千山云出为万民雨,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近代梁启超隶书联 李佑增竹雕
如意形雕山水笔筒,由连理竹随形制成,外壁雕刻山水花卉图案,笔筒筒口呈如意云头纹形状。如意云头纹常常用作边饰,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