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可以说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根据记载,这种工艺始于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名叫供春(也叫龚春)的小书童,他发现金沙寺的僧人用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拿来制作成茶壶,于是跟僧人学习这种制壶方法,这种壶就是名闻天下的“供春壶”。
目前馆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是目前存世的两把供春所制“供春壶”之一,这把壶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并在壶身上刻上树瘿上的花纹,造型古朴,把内及壶身有篆书“供春”二字。
但是这把壶的壶盖却在历史中流失,后来的制壶名手黄玉鳞给“树瘿壶”配制了一个“瓜柄盖”。著名画家黄宾虹在赏析此壶的时候表示,既然是“树瘿壶”,这个盖应该也和“树瘿”有关才对,不应该是”瓜柄”!大家纷纷认为有理,于是又请制壶名手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式的壶盖,并在壶盖止口外沿刻上两行隶书,有黄宾虹铭文。文曰:“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来。”
到了清代,紫砂壶更是因为皇帝的喜好,在全国又掀起了宜兴紫砂壶的热潮,这股热潮至今也未曾消退。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从上至下,文人学者都非常喜欢紫砂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到了乾隆时期,在乾隆皇帝的带动下,达官贵人们竞相追逐使用,使得紫砂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宜兴紫砂更是成为了贡品,在宫内饱受追捧。而在这时期内,有号称“一笨”、“一痴”两位紫砂匠人,却因为精湛的手工技艺成为乾隆皇帝专宠的御制紫砂壶名匠。
说到乾隆十分喜爱的“一笨一痴”,名字不算好听,这是两位乾隆时期的紫砂大师,所谓“笨”是笨岩,“痴”是壶痴,这里都不是我们常用的贬义含义,而是二位匠人的雅号,反映的是他们对紫砂艺术的专业和痴迷。
那么为什么紫砂匠人千千万,乾隆独爱这两位呢,让他们成为了御制紫砂器具的匠师呢?
艺术家受人欣赏,自然是因为他们的艺术品和艺术风格,而这二位深受乾隆皇帝喜爱,自然是其作品符合乾隆皇帝的审美,而且手艺极为高超。
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二位制作的紫砂器具,顺便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
首先说说笨岩,这位身份没有非常确定的记载,主流学者认为,指的应当是陈汉文。他制作的紫砂壶长于堆泥绘,风格精巧雅致。陈汉文出自紫砂制壶世家,兄长是康熙年间著名的紫砂匠人陈鸣远,父亲是明末制壶名家陈子畦,家传深厚。
笨岩的兄长陈鸣远存世的紫砂工艺品较多,因此为人们所熟知,而乾隆年间有一些传承下来的紫砂壶,技巧也非常高超,风格和陈鸣远较为类似,底款是“陈汉文”,因而有笨岩是陈汉文这样的猜测。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爱写诗,也爱紫砂壶,他喜爱的是堆泥绘手法制成的山水诗文壶,可以装饰上大好河山,也可以点缀上御笔写的诗文,配上顶级的贡品茶叶,可谓清雅至极。
我们来看看陈汉文传世的紫砂制品代表之作。
上图中就是陈汉文传世的紫砂制品:鸳鸯形水洗,可以看出来这件水洗以鸳鸯身为器,鸳鸯回过头来与口沿相接,鸳鸯翘起的翅膀也可起到搁笔的作用,器身还有莲花和水波纹,和鸳鸯搭配相得益彰。
梅竹图诗文筋纹壶的壶身有篆体阳文御制诗,分两面书写,一侧写的是:御制,生平爱茗饮,石钏煮金芽!
另一侧写的是:“拈得芦同碗,盛来陆羽茶。”
紫泥泥绘松鹿蝙蝠纹瓜棱壶,壶身上面装饰有蝙蝠、梅花鹿和松树,正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福禄寿三星齐照的美好寓意。
这件是泥绘王维诗意瓜棱壶,这壶的两面一面是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另一面直接把《鹿柴》给画了出来。
之前提过,笨岩长于堆泥绘,可以从这三个壶中窥见一二,这三只壶形状都饱满挺阔,纹饰精致,层次分明,可以看出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和审美,这样的壶,即使不是业内人士,也能够欣赏到它的精致和素雅,也难怪乾隆十分欣赏。
再说壶痴,这位具体的姓名也不可考,同样是从传世的壶中进行的猜测,认为其很可能是清代制壶名工杨履康,壶痴可能是他的款印。
这把壶是壶痴款段泥方壶,要知道紫砂匠人有一句行话叫做:宁做十圆不做一方!可见方形壶的难得之处。
这件壶整体都是方形,壶纽都是方的,壶身上不但绘制有荷花荷叶,还有吉祥花卉,诗句若干,壶底钤印篆文“壶痴”二字。
但是很遗憾,这件壶由于烧制时温度偏低,发色较浅,虽然根据诗词分析是御制精品,但是后来的收藏者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这件壶拿出来复窑重烧!最后导致这件壶表面局部起皮,反而品相有问题,真是遗憾!
这件作品是壶痴款宫廷黑漆描金锭式壶。之所以叫锭式壶,就是这把壶像一个大银锭,壶身上用黑漆描金的技法绘制了“喜鹊登梅”,“彩蝶飞舞”等吉祥场景;在壶盖上还绘饰蝙蝠、彩蝶等。
这款则是壶痴款印包壶。印包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个包裹了官印的包袱。仔细看这件壶的“包袱”褶皱显得非常自然,似乎可以看出包袱里藏的方形的印盒,壶钮恰到好处的处理为包袱结也是非常有意思,
对比笨岩和壶痴的作品,能够感受到笨岩和壶痴两位的作品或精巧,或素雅,或刚劲,或简约,不论何种风格,都有着浓厚的个人特质,有着超凡脱俗的制壶工艺,也非常符合乾隆对于紫砂壶精致和高雅的要求,也难怪两位大师能够得到乾隆的青眼。
对于紫砂壶,以史为鉴只是门外汉而已,对于“笨岩”、“壶痴”两位大家只做了一点简单介绍,望大家喜欢。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紫砂壶全书-修订本》、《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紫砂壶的文化背景及其滥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