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当代草书创作趋势与创新探索

06-18

当代草书创作趋势与创新探索

刘灿铭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事实上,我们今天从出土文献中可以看到,汉字的“草化”一直存在于墨迹的书写中,字体的演变正得益于这种“草化”的推动。章草在早期隶书的草写中孕育雏形,推动草书进入自觉的时代。至东晋,“二王”父子,特别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大胆革新,一变古法,为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唐代,浪漫主义的大草使草书发展走向了高峰。元代,章草借复古之势再兴。明中后期,草书兴起的浪漫主义狂飙为时代书风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清代长期在碑学笼罩之下,草书的创作陷入低谷,至沈曾植碑帖融合,章草为世人瞩目。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草书发展史,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草书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当代草书创作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国碑帖名品40译文注释繁体旁注楷书草书毛笔字
¥40
购买

一、深度

深度就是深入挖掘传统草书,深度激活草书元素。挖之越深,出之越新。就像挖井一样,挖得越深,出水越多。反观历史,草书的发展均是对经典的高度传承和深入学习。当代草书创作繁荣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但千人一面、弱化传统、内涵肤浅、粗制滥造等现象客观存在。如何改变?关键是要深入、要全面学习传统,这也是今后草书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度的学习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对传统经典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认识与分析。其中技法依然是最重要的,技法是书法的基础,也是决定深度的重要支撑。技法包含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元素,笔法中起笔的方、圆、露、藏,运笔的侧、中锋,运笔的轨迹、方向、势态,字法中的点画承接关系和矛盾处理等,墨法中墨色变化以及章法的和谐统一。因此,注重线条的锤炼、用笔的精巧、结字的趣味和墨法的变化是草书发展深度的关键,也能呈现草书语言的深度。

当然,仅靠技法的锤炼,是难以深度提炼经典中的内在精神和规律的。只有对草书的历史发展有深入了解,才能从其发展中总结出内在规律;对于经典形成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其形成原因与内在追求。实际上,草书发展中也体现了精神深度、思想深度、人文深度,所有这些深度必须依附于笔墨语言,依赖于草书规律,才能得以外化。

刘灿铭 草书横幅

二、广度

广度就是要全面、广泛汲取草书精华。这与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个道理。就当代书法创作而言,传统经典中各家草书之外有三个大的方向:关注新文献资源的草书元素、关注当下草书家的创作,汲取现代元素。新文献资源的草书元素是对传统经典的补充;当代草书及现代元素则是对时代特征的点亮。

关注新文献资源的草书元素。书法新文献资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发现,其中马圈湾简牍不但体现了草书早期演化的过程,也丰富了传统章草资源。其对文字“草化”过程的保留,对“草化”推动书法发展的过程有着鲜活的还原,把诸如简牍、残纸、敦煌写经等新文献资源中草书的部分与经典书法进行通变,便可以形成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精彩的作品。

关注当下草书家的创作。当代书法发展四十余载,草书发展更为突出,在当代展览机制的催生下,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草书家,他们有激情、有生活、有胆量,提供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色的创作范式。信息化时代草书家获取了比古人多得多的书法资源,资源丰富,思维发达,眼光独到,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作品信息量大,有丰富的内涵。快节奏时代赋于草书创作以养分,草书家在快速书写中把握线条的节奏和纯度,个人的情感充满作品之中,对时代的感悟流于笔端,作品情感充沛。对他们的关注和学习并非对某种个人风格的追求,而是对他们成功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以此扩宽眼界。

汲取现代元素。传统草书的笔法、结体及章法已成熟完善,在深度挖掘草书中已基本掌握,在当代创作中草书笔法是无法改变的,可变的是结体及空间构成,特别是草书的线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西方的抽象绘画有了呼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分画家对书法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些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书法“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消解文字的表意功能,关注书法笔墨意味、空间构成,使书法具有了绘画性;二是指书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代书法的审美有与传统审美价值相一致的时代特征,关注书法的内在文化内涵、精神内核,使书法具有了写意性。就草书而言,具有了这两种特质,其绘画性不能超越书法的边界,要回到书法的边界内或在边界上去探索;其写意性具有传统内核。实际上传统书法也具有现代性基因,比如张旭、怀素、徐渭的草书等,对当下现代化的探索都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像张旭、徐渭等满构图的空间构成就很有代表意义。因此,我们要回到传统中去寻找,把传统激活,反映现代性。我们还要到中西绘画中寻找现代抽象元素,丰富草书语言,以此扩宽空间的广度。

刘灿铭 行草斗方

三、融通

融通就是注重各书体之间和草书内外的融会贯通。融通就是新的排列组合,为创新提供了一条路径。就像各种颜料混和在一起会产生新的颜色一样。融通要基于前文所述有学习的深度,有取法的广度,而后具备融合的能力。不仅是书体、风格之间的融通,还要将个人素养与时代、与传统之间融通。

草书的融合并非随心所欲的组合,也不是所有的字体皆适合。创作者一方面要做加法,加法的融合重在协调,不能为了融合而强行拼接,失去了草书自然书写的特质;还要做减法,减去融合中产生的过于不自然、不协调的成分,最终形成更加简洁明了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书法风格。比如,碑和帖虽然风格相异,但于右任在大量的减法之后,形成了以碑为基础的、独具面貌的草书,比如隶书的笔法与草书的结合,形成了当代林散之的独有草书风格。融合的意义主要是产生新的风格。新的风格的产生,是不断叠加、整合,再适当做一些减法,协调兼容,逐步发展而成的;不是颠覆、毁灭性的,不是打破旧的再树立新的,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新意、有自己的想法。融合的过程需要顺应传统、顺应时代、顺应书法的规律。

刘灿铭 楷书条幅

四、自我

自我就是个人风格的形成。当下草书创作中千篇一律的现象引发了许多关注。很多草书创作者深挖经典,在“二王”、黄庭坚、米芾、徐渭、王铎等名家身上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出现了聚众扎堆的现象。新人创作者中也有关注当代名家,学习其成功经验的,但往往浮于表面,在形式外表上做文章。

置身于当代书法创作的范畴,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每一位当代书法创作者的创作目标,而非仅仅停留满足于对经典临摹后的几次入展。每个人应立志做一种风格的领跑者,这样才能够使当代草书创作健康蓬勃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面貌。

风格的形成要有意识,王献之少年时代便能敏锐地感受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并劝说父亲“大人宜改体”。

风格的形成需要固化。草书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注重“变化”的字体,风格的形成恰恰需要一定的“固化”。我们通过研究古代草书家们的作品便会发现,即便是以风格面貌鲜明多样著称的晚明,书家们的风格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几个阶段的风格是渐变的而非突变的。这启示我们风格和审美一经确定,就要固定下来,要持之以恒,进而找到自己的主体语言,不断地学习和体会主体语言的运用,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

风格的形成需要“化”的能力。草书自诞生起,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化”,以“草化”推动了字体的发展,草书家的风格形成更离不开“化”。比如学习《书谱》,能写出不一样的《书谱》,这是新。熟练方能得心应手,如作品生涩风格不统一,就没有做到对传统的消化吸收,也就没有“化”出来。简言之,“化”的能力,决定了出新的程度。

以上四点是我对当代草书创作发展的一些思考。事实上,当代的草书创作者,不但应当创作出具有自我风格,呼应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更要引领时代风气,提高群众审美,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一个当代草书家的使命与担当。

海南黄花梨手串的功效与作用

鼻烟壶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