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橄榄核篇:浅谈核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03-01

橄榄核篇:浅谈核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橄榄核核雕是很多玩友钟爱的文玩,但是市面上雕工五花八门。手雕、机雕、手修、南北工艺、雕刻流派层出不穷。很多核雕玩友不免心中会有疑问,自己手中的“宝贝”是好?是坏?是否有收藏价值?再加上商家说法不一,导致很多新手玩家对橄榄核核雕艺术存在很多疑问。小编将在以后慢慢将市面上的橄榄核介绍给各位玩友,本文是橄榄核篇的开篇先像各位玩友介绍把玩核雕的历史及文化底蕴,了解核雕艺术的历史与由来,是玩友交流,藏品购置时,说话不露怯,不外行的重要保证。

核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橄榄核雕艺术的形成,也是我国自秦汉至明朝时期,文化,艺术积淀,孕育,创新而成的结果。目前,关于核雕最早记载为宋朝中期,距今1000多年了。核雕艺术到明代中期盛行,当时下至黎明百姓上至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都钟情于核雕。皇宫里还邀请民间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定制雕刻桃核作品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

立体微雕的历史非常久远,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奇人,能在棘刺上刻一只洗澡的母猴,是为典故。而利用核桃等果核类雕琢图画,属微型雕刻艺术,唐宋之前史籍文献有关微雕少有记述。

核雕正式走入艺术殿堂当推明清两代,而引发核雕等文化艺术品在明朝时期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升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元代时期的匠户制度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历史制度变革,元代确立匠户制度,当时各种手工业以不同门类专设工匠管理机关,并以工匠聚集并集中生产为主,类似与现代的工业化生产。此制度不但提高了各类手工艺品的产量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艺的兴起,细化并促进技法不断地提高。明代洪武初期,对于匠户的户籍,完全根据元代的旧籍。不许变动。明代中早期,虽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袭不替,但以趋于瓦解,从而进一步使各手工艺术品门类日益互启互促呈蓬勃发展之势。到了明代晚期,此时匠户制度已名存实亡,明代的匠户制度虽然有束缚匠人的身份之弊端,但是一些技艺特出的匠人若能受到皇帝的赏识也能官至卿吏,一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艺建立家业,并且社会地位与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社会地位的变化激发了不少有为工匠户们在技法上力争上游,努力提振家声,进而获得开明之士的尊敬与推崇。明代不少职业匠人不但读书识字,更积极于获得文人的认可,以期与文人交往。在此社会背景下,最终诸多手工艺品门类升华到文化艺术品的高度。核雕工艺也在此时期进入了新的境界。说起核雕发展不能不提到明宣德帝朱瞻基,明史记载宣德帝曾亲自雕刻核雕以自娱自乐,他所创造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这是唯一有记载的最高统治者关注并亲自尝试制作的工艺品门类。在明宣德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其治国理念转变,一改洪武,永乐时期的社会肃杀严肃之气,大力推广平民娱乐性,文化性的社会之风核雕因难以保存所以尚未发现有定论的宣德时期的实物,但通过《虞初新志》中记录的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原文,可知当时工艺之精。

玩友们最早认识核雕、了解核雕基本都是从课文核舟记开始。明末作家魏学洢在文中生动描绘了虞山派微雕创始人王毅(字叔远)雕刻的桃核舟,王叔远的雕刻风格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题材和构思,在继承传统、提升品位、开创新径求发展的进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明一代核雕楷模。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前,人们只知道我国古代核雕实物现存台北故宫,系清乾隆二年(1737)五月由皇宫造办处牙雕高、广州人陈祖章雕刻的橄榄核舟,长34毫米、高16毫米,材料选用的是比一般橄榄要大的广东增城橄榄核(亦手称乌榄)。 1994年的一日,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家中清理祖传遗物时,在一个放置金银首饰的红木匣子里发现了一枚桃核舟。这是一枚用桃核镂刻成小巧舟船样的工艺品。这位退休老工人见到这枚桃核舟后,自然而然想起了《核舟记》。当初王毅曾将一枚核舟赠嘉善人魏学洢,但不知核舟后来的下落。这位退休老工人细细审视这枚祖上遗物,心想这是否就是文章中所说的桃核舟呢。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核舟来到了宁波市文物部门。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们从船篷一侧见到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确认为是明末雕刻家王毅的简称。此枚桃核舟首尾长29毫米(正好合"八分许")、宽20毫米、高9毫米,是依照核桃天然纹理雕成的。全舟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船头苏轼、黄庭坚(字鲁直)、佛印,船尾2个船夫,中间高而宽敞者为船舱,刻着用竹蔑编成的船篷;两旁各开小窗二扇,精妙的是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为橹,为炉,为壶,为手卷,为猫,为球,为花盆";题款各一,在船篷平坦处。这与魏学洢《核舟记》描述基本相吻合。

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村,是苏州吴中香山太湖边的一座小村庄。舟山村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是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而来。随着吴国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上世纪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现了开创苏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殷根福,是苏州香山人,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中国传统雕刻及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殷根福(1885-1939),自幼对工艺雕刻倍感兴趣,在苏州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润和丰富而精湛的众多传统手艺的熏陶下,曾先学竹雕、牙雕,虽默默无闻,但也能聊以维持生计。1930年前后,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永兴斋”,专门出售竹雕、牙雕工艺品。20世纪初的中国经过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有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当时殷根福正在寻求雕刻题材与雕刻手法的创新与突破,恰好有一次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了一些橄榄核,他发现这种新材料颗粒大,质地硬而细腻,便于执刀雕凿,可能能够帮助他突破现在的雕刻技艺。当时人大多信奉佛教。于是,他决定使用这种新材料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制作橄榄核罗汉串珠。罗汉串珠使得信奉佛的人们既能够礼佛,又能够把玩。为求能够创造理想的作品,他成了寺庙内罗汉堂的常客。为了使自己的罗汉头手串能够神形兼备,拥有禅的意味,他常常观察揣摩佛像,并借鉴印度佛像特征,凭着自身雕刻天赋和多年从事雕刻的经验,根据橄榄核的外形,因材施艺,雕制成十八个罗汉头像。成品罗汉头手串,外形厚朴、表情各不相同却自然和谐、双目囧囧有神,仿若佛在向人传达禅的意境。不久后罗汉头手串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工艺品,甚至当时许多外国人也钟爱把玩罗汉头手串。此后,殷根福专攻橄榄核雕刻,橄榄核十八罗汉串珠也风靡整个上海滩。殷根福创作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摆脱了“看葫芦画瓢”创作形式,以往的雕刻都有点按图索骥的意味,欲雕刻,必先作图。而殷派罗汉则无需底图,只须“五刀定位”,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自由发挥完成作品。殷派罗汉大巧至简,想要找到殷派罗汉特有的意味也是十分困难的,上海仅此一家,求购者络绎不绝,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被誉为“殷氏罗汉”。1935-1938年期间,殷根福在家乡舟山村收徒传承核雕技艺,有须吟笙、潘根(解放后改行)、殷根福的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为徒,开始了核雕的规模化生产。至此殷派核雕有了传承,殷派核雕得以流传下去。此后,“殷派核雕”享誉海外,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在那里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

短毛布偶猫价格多少钱一只

石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