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四大家人们习惯地称为"欧颜柳赵",顺序的排列,大约有两点原因:一是按时间的先后,欧为初唐,颜为中唐,柳为晚唐,赵是元代,自然为"欧颜柳赵"合适;二是音韵顺口,中国汉字文章,讲究平仄阴阳,高低起伏,别具风味。欧为阴平,颜为阳平,柳是上声,赵是去声,正好阴阳上去,朗朗顺口。大凡排序,总有个规则,即使约定俗成,也会有一些缘故在,楷书四大家也是如此。由此想到宋四书家,本是同时代,作为文化艺术,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然也有影响大小的区别,但难以按照水平高低排列。苏东坡曾称蔡襄为"本朝第一",但蔡襄也没排在苏之前。"苏黄米蔡",也符合"阴阳上去"的音韵规律,叫着顺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名家的排列,似有"四家"之癖。如诗坛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书法初唐四家"欧虞褚薛",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画四家"黄王倪吴"等等,似乎只有这么四个人。这种排列习惯起源于何时,原因是什么,没有明确结论。其实,历史上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不仅仅是四个人。就楷书而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欧颜柳赵"之外,仅唐代还有虞世南,褚遂良,徐浩,钟绍京等,就连以草书擅长的张旭,楷书也十分了得。岂是四家所能概括。其中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如今的书坛,学褚者更是趋之若鹜。至于欧虞的成就,曾有"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的评论,虞世南没在四家之列,原因众多,而曲高和寡,不易初学,也许是其中之一吧。
四家之中,唐有三人,可见唐楷之盛。关于楷书的源流,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三十八首:
真书汉末已胚胎,钟体婴儿尚未孩。
直至三唐方烂漫,万花红紫一齐开。
并注文解释说:自古字体递嬗,皆有其故。人事日趋繁缛,器用日求便利,此自然之理也。文字为日用之工具,字形亦必日趋便利,始足济用也。试计字体变迁,甲骨不出殷商,金文沿续稍久,小篆与秦偕亡,隶书限于两汉。此谓其当日通用之时,不包括后世仿古之作也。惟真书自汉末肇端,至今依然沿用,中间虽有风格之殊,而结构偏旁,却无大异。其故无他,书写既能便利,辨识复不易混淆,其胜在此,其寿亦在于此。
以艺术风格言,钟繇古矣,而风致尚未极妍;六朝壮矣,而变化容犹未富。至于点画万态,骨体千姿,字字精工,丝丝入扣者,必以唐人为大成焉。
楷书有晋楷、魏楷、唐楷之分,犹如绵延群山,风光旖旎,其高峰所在,万花红紫者,非唐莫属。
流派纷呈是艺术繁盛的标志,共性之中有个性是书家成长的规律。就四家而言,各有其风格,各有其成就。若简言之,欧体险绝厚重,身高腰细,外形长方;颜体宽博雄壮,体重腰壮,外形正方;柳体锋棱俱在,筋瘦骨强,外形圆方;赵体流美舒展,神采飞扬,外形扁方。此非全面之论,故有偏颇之处,但对初学认识各家之形貌,亦有裨益。
书因金石而不朽。当我们从碑刻拓片中膜拜汉字的光辉,敬仰书法的魅力时,一个个书家的形象从眼前走过,尽管物是人非,千百年烟云已过,但每一笔画都透漏着书家的精神气质。四家也好,无名氏也罢,我们没有了时间的距离,我们一直在感受着历史的气息。
专栏介绍:刘慧龙老师从事书法教学30余年,在前人总结的《楷书36法》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字体结构规律上再次凝练总结,对初学书法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专栏,主要是阐发其共性的规律,并没有依赖于欧体做示范,也体现学习的包容性。再法无定法,积累经验,灵活运用,方为善学。欢迎大家试听、试看、试学。
原创作品独发头条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简介,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