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揭秘衡州历史:最早国家货币铸造机构的诞生与发展

07-11

揭秘衡州历史:最早国家货币铸造机构的诞生与发展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衡州史上最早开始筹备并设立国家货币铸造机构衡州熙宁监,成为当时北宋十大钱监之一。熙宁监铸造“熙宁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崇宁通宝”等四种铜钱,其流通范围在荆湖南路,即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广西部分地区。

▲衡州熙宁监铸造的夹锡钱。(资料图)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新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与钱币的流通使用密切相关。青苗法即由国家贷钱给农民种地,岁贷两次,岁还两次,贷钱还钱。免役法包括免役钱、助役钱、免役宽剩钱。即按规定应服劳役的可出钱免役,称免役钱;原不服劳役的依等次出钱,称助役钱。在征收免役钱和助役钱之外,再按这两役钱定额的20%加征钱币,称免役宽剩钱,也称宽剩钱。

“王安石变法”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给牛贷种”要钱,“使岁一输”要钱,章椁在《开梅山歌》中载:“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缗钱”的需求量大增,推动了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变法中实行的农田水利法,彼时荆湖南北路开辟了许多芋田、山田来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实行了市易法,在荆湖南北路设立转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而活跃了流通领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加之国家出兵西夏,军费开支浩大,诸多因素促使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急剧增长,货币铸造业空前发展,衡州熙宁监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衡州熙宁监开炉铸钱,工匠们就按照当时宋朝规定的铸钱形制,背铸州名,以别铸地,面铸“熙宁元宝”,分隶、篆小平对钱,背穿上铸“衡”字,字体与面文相同。另有一种光背的“熙宁元宝”小平钱,隶、篆成对。衡州熙宁监铸钱不久,朝廷推行折二钱“熙宁重宝”,钱文书体分隶、篆两体,熙宁监遵诏铸币。衡州熙宁监自崇宁初年(1102年)铸“圣宋元宝”小平钱之后,又接连铸“圣宋通宝”,当五大钱及崇宁年号当十大钱。衡州熙宁监因本路产铜,所以在铸造夹锡钱的同时,兼铸大观通宝小平钱,即所谓“漉铜钱”。

政和二年(1112年),衡州熙宁监和其他铜钱监一样,都按颁发的钱式铸政和夹锡钱,夹锡钱不论何地所铸,通行于天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衡州熙宁监铸“宣和通宝”铜钱和夹锡铁钱。靖康元年(1126年),熙宁监铸宽缘“靖康元宝”真、篆二体对钱。熙宁监的生产规模、铸钱数量主要是按照朝廷的规定,各年均有变化。熙宁监最初的岁铸额为15万贯。此后,每年要铸20万贯铜钱。据不完全统计,衡州熙宁监从设立到自然停止生产,前后经历50多年,所铸钱币数量粗略估计在千万贯以上。(胡建军整理 编辑 黄沐)

玛瑙的鉴别

缅甸玉与翡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