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你在鱼缸前发呆,莫名觉得鱼缸里的鱼太少了,于是就拿起手机从经常买鱼的店铺里新买了几条。
经过两三天的等待,新鱼到了,每一条都活得好好的,你很开心的过水、检疫,观察一阵没有问题后放入主缸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鱼其实有过一段紧张的历程。
首先是运输过程中的水体污染、颠簸振动、温度变化、包装密度大、运输时间长、缺氧,这都会让鱼紧张,引发鱼产生应激反应。
其次是新鱼进入到鱼缸后,它们要发展一套免疫系统来应对新的环境改变,而且加入新鱼也是对鱼缸中原来的鱼的一种紧张刺激,这也会引发鱼产生应激反应。
你可能听过应激反应,比如当鱼生病的时候,有经验的鱼友可能会建议你添加维生素C,以减小鱼的应激反应,但是你对应激反应的概念可能还是很模糊。
应激反应与观赏鱼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努力在鱼缸创造合适的水环境,主要也是为了减小鱼的应激反应,今天小罗就来解析一下观赏鱼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的概念:当机体内环境稳态受到威胁时,机体对应激源(各种紧张性刺激物)产生特异性和( 或) 非特异性反应,以维持机体新的稳态的过程。
1936年首次提出应激概念的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 认为应激是具有适应意义的生理反应,目的是维持内稳态。当机体不能很好适应时,内稳态就被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病变。
此后研究表明,应激反应对动物机体健康具有双重作用,即适当的应激可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或过长的应激则对机体产生危害。
简单理解就是:当应激源偏离正常范围,就会引发过度应激,从而对观赏鱼产生危害。
应激源又称为应激因子,包括物理应激因子、化学应激因子、生物应激因子和精神应激因子等。对于主要生活在鱼缸中的观赏鱼来说,应激源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4 种:
(1)水体环境应激源
鱼缸水体环境主要包括温度、pH、盐度、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硫化氢等指标,以及光照度和声音等。
(2)躯体性应激源
最常见的应激反应可能就是鱼逃避危险,我们有时候用渔网去捕捞,或者恶霸鱼对柔弱鱼的追咬,都属于躯体性应激源。运输过程和高密度饲养也是。
(3)生物性应激源
主要是病原体的入侵,如细菌、真菌、寄生虫、藻类的感染和捕食都会引发鱼的应激反应,以及社会应激(研究发现鱼类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准则)。
(4)综合性应激源
这个在鱼缸中会相对稳定一点,比如没有恒温加热棒的鱼缸可能要注意气温骤变,或者突然停电导致溶解氧不足、水质变坏等。
根据应激源的作用强度和时间,可以将应激反应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都应尽量避免。
作为养鱼爱好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给鱼提供最好的环境,减少应激源对鱼的刺激,使鱼保持健康。
过度的应激往往会引发鱼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行为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应激反应对观赏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应激反应影响观赏鱼的生长
当我们要用渔网捕捞鱼时,它们反应的第一步是让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在这种应激状态下,鱼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大量分泌,其中肾上腺素能打破鱼体内的渗透平衡,皮质醇会影响血液白细胞降低鱼的免疫能力。
此过程中,鱼体内某些营养物质合成受阻,加上体内某些营养物质的消耗,从而阻碍鱼体生长。并且,应激状态下,鱼会减少摄食量,从而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
(2)应激反应影响观赏鱼的行为
观赏鱼在应激状况下,行为会表现出一些异常,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明显加强、鱼的警觉性增加、运动增加、反应能力加快、呼吸加快、群体活动明显、躁动不安、翻滚弹跳、争向水面游动,进而表现出惊恐躲避、盲目逃窜、无休止的游动。
第二阶段:活动减少、游动缓慢、活动能力下降、不再群体聚集、经常单独游动到水面不吃食、虚弱、无精打采、由轻微浮头发展到严重浮头;更严重时,鱼体色变深、衰竭、腹部朝上、时浮时沉或沉于缸底或侧睡不动、接近死亡。
两个阶段一般是递进的,鱼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举个例子,前几天小罗从河里抓了几条清道夫回来,放在一个鱼缸里饲养,刚放进去的时候,清道夫躁动不安,不断游窜、撞击鱼缸想逃出来,偶尔还会翻滚跳出水面,不过随着时间的安抚,这些清道夫鱼慢慢适应了环境,开始正常活动。
上面小罗有提到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其实还有一种突发性应激反应。如果你有遇到过自己的鱼或别人的鱼突然死亡,并且死之前没有任何异常,那就是突发性应激反应,通常是受到不良因素强烈刺激引起的。
(3)应激反应影响观赏鱼的健康
在健康的状况下,鱼体内储存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于鱼体的生长和繁殖。而在应激状态下,鱼会调动机体内大量糖、脂肪和蛋白等能量物质分解供能抵抗应激。
短期、轻微的应激或许不会影响鱼体健康,甚至有益,但是当长时间应激或强烈应激反应时会导致鱼体能量衰竭,引起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大量分泌,降低鱼体的体液免疫能力和细胞免疫能力,从而影响鱼体的健康。
鱼体免疫力下降主要表现对病原体敏感,容易被感染而生病或死亡。此外,皮质醇升高还会引起鱼体内的免疫器官出现损伤,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和治疗疾病一样,要记住一句话:预防永远重于治疗。对于观赏鱼的应激反应,要做到预防和缓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同时入手:鱼苗本身、药物缓解、改善水体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
(1)鱼苗本身
不同品种的鱼及其个体间,对应激反应强度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具有遗传性。
有专家通过杂交育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手段,经过约 10 年的选择性改良,培育出了高、低应激耐受性的两种虹鳟。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适当的驯化,鱼体对应激的耐受性是可以提高的,鱼苗早期的应激经历有助于提高其以后生长过程中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我们作为普通的观赏鱼爱好者,很难做杂交育种、细胞工程等来改良品种,只能寄希望专家们能够培育出更具应激耐受性的观赏鱼,通过遗传培养出更多的个体,最终我们也会有机会买到。
(2)药物缓解
通过药物缓解鱼类的应激反应是比较普遍的做法,经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免疫增强剂、麻醉及镇静类药物。
>免疫增强剂
能作为免疫增强剂的药物有不少,据研究,中草药的作用颇为强大,因为中草药含有生物碱、多糖、皂苷、蒽醌类、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诱食、镇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黄芪、黄柏、黄芩、黄连、黄丹、大黄、板蓝根、金银花、苦参、大蒜素、五味子等。
>麻醉及镇静类药物
在《鱼什么都知道》这本书中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举了一个实验例子:
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对体内缺少皮质醇的斑马鱼进行了研究。这些斑马鱼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且在行为实验中表现出了抑郁的症状。正常斑马鱼进入新环境时,会在最开始的几分钟里显得有些畏惧,游动也很犹豫。但好奇心很快就会占据上风,它们会开始探索新鱼缸的环境。然而,高度应激状态下的斑马鱼则很难适应新环境,它们会更强烈地表现出独处倾向,待在鱼缸底部一动不动。
不过,在水中加入抗焦虑药物地西泮(安定)或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百忧解)后,这些斑马鱼的行为就会恢复正常。隔着鱼缸玻璃看到其他斑马鱼,以及其他多种社交行为,都能缓解它们的抑郁症状。
麻醉和镇静类药物可降低鱼体代谢水平及对刺激的敏感性,上面说的地西泮和氟西汀应该就属于镇静类药物。
而在运输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对鱼进行麻醉等预处理,以降低鱼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存活率。
理论结合实际来看,我们普通观赏鱼饲养者,能用到的药物更多的应该是免疫增强剂。此外,维生素C、维生素E和一些微量元素等对鱼的免疫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平时投喂的饵料一定要营养丰富均匀。
(3)改善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与应激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这点,小罗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写过很多,其实就是养水的目的。
将鱼缸的水体环境改造成适合观赏鱼生存,就能够很好的消除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其中包括温度、pH、盐度、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硝酸盐、光照度等指标。
(4)加强饲养管理
鱼缸饲养的话,其实就是没事少去折腾你的鱼,包括用渔网捕捞、用手去抓,还有换水时避免水体发生大的震荡。
再啰嗦一下,没事一定要少折腾你的鱼。
观赏鱼的应激反应是值得每个饲养者去重视的,因为如何预防和缓解应激反应与能不能养好鱼密切相关。
以上的一些内容引用自一些发表过的论文研究,篇幅有限没有一一说明,望谅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看到这里的鱼友能有所收获,我是小罗,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