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榫卯技艺的现代家具革新,令人叹为观止

08-11

榫卯技艺的现代家具革新,令人叹为观止

上周,刚刚上任中超球队“大连一方”的世界足球名帅贝尼特斯,在自己的博客上分享了一篇中国游记,贝尼特斯此行参观了中国古建筑和寺庙,在博文里分享了自己的中国见闻。

身为足坛知名的“学术派教练”,在看到寺庙的第一眼,就被其结构的神奇之处吸引,并在博文里表达了惊叹:

令人惊奇的是,一种叫做“斗拱支架”互锁的木头系统,不需要使用粘合剂或钉子就可以增加结构支撑,它能更好地保护经历地震和强风时的建筑,这种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左右被完善,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就能通过使用更多的木头互锁来修建更高的建筑。

这件令“贝大师”大开眼界的中国设计,便是“榫卯”。历经千年的榫卯结构,是藏在木头里的中国智慧,令物理学专业出身的名帅贝尼特斯也惊叹不已。

事实上,随着力学上的技术沿革,加上社会文化的作用,榫卯的工艺正在渗入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中国设计的”代言人“之一。

100件原始木制榫卯,件件沐时光晕染,100件3D打印榫卯,件件可拆装把玩……8月9日,由设计互联与融·设计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展览“融•榫卯和合而生”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园景展馆开幕。

本次展览作品涉及建筑、家具、首饰、灯具、装置等多个领域,试图从不同层面探讨“榫卯”这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展览作品

展览呈现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材料与当代设计的融合之美,以现代人的目光、理性的解构方法论和富有感情的设计创作,活化传统材料、工艺和文化,主动挖掘新兴的设计实践、支持设计人才和拓展设计研究的边界,推动中国传统手艺的再生和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

由榫卯出发

探讨“物”与“人”的三重关系

榫卯,是中国人对待木与木连接的方法,材料甚至延伸到石、竹和金属。大到建筑桥梁,小到家具窗格。中国古人用精确的木结构,完成点线面之间的立体构造。

展览通过历史、结构、解构、制作过程等方式向观者传达千年的榫卯智慧,并汇集拥有不同人文背景的设计师、艺术家,对榫卯进行解构与重组,用不同的语言去呈现对于榫卯的理解。

23位当代设计师创意集结

榫卯即是结构名称也是技术名称,在中国建筑、家具、农具、工具等各个造物领域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榫卯也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构造之一,是极具东方韵味的文化符号和遗产。

“榫”与特定的“卯”结合——所谓“和合”,之后生成新的物件,产生强有力的支撑力、连接力、生命力。侯正光通过加工红木家具厂的废料,用榫卯的结构制作可以伸缩的条案和屏风“来来往往”,体现对传统红木家具材料使用的思考。

袁媛的灯具“解锁”将传统的“鲁班锁”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光影之中;Mike Wong的“DOoough Ball”是一组拥有可调节的灯罩的灯具。灯罩为球形,由“榫眼”结构构成,因此它的形状可以通过拼合而改变,从而调节灯具的亮度和形态。

瑞士艺术家Sebastian Marbacher的“Log Chair”(原木椅)是受到中国榫卯艺术家傅中望的作品的启发,用两种不同加工阶段的木材以传统榫卯结构连接而成的作品。

主办方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表示,当代设计师需要先找到自己的根基,然后才能有所发展,当代设计师将榫卯这一传统技艺的产物,转化运用在建筑、首饰家居设计中,榫卯不仅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工具和技术,其中巧妙连接的心思更赋予设计以趣味。这种心思趣味正在挑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流程化和标准化,这种趋势对中国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榫卯与未来的关联

谈及融系列展览的来源以及本次展览的初衷,联合主办方“融设计图书馆”主创设计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雷表示,“榫卯可以是彻底不同的、焕然一新的。中国的设计不缺乏热销品,但是中国的设计缺乏我们自己在我们的祖先的肩膀上创造我们当代的未来的设计语言。

力学上的技术沿革,加上社会文化的作用,榫卯的工艺早已是中国的造物基因传承千年,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梳理榫卯的工艺历程,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和宏观的角度认知榫卯;而站在当下的节点,能够引导观者思考展览的价值,一起探讨榫卯和当今时代及未来的关联。

无论是榫卯本身的连接方式,还是被解构后的元素与符号,抑或是基于材质本身的特性的思考,这些,都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与探索的空间。而榫卯代表的工艺哲学更是启发人们思考着更深远的意义。

本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至2019年11月10日。

红绳手链编法一根绳

荷兰猪吃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