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甘肃省砚台种类一览

08-16

甘肃省砚台种类一览

一、洮砚 甘肃卓尼县

洮砚石料出自甘肃古洮州,即现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北五十多公里的洮砚乡喇嘛崖,此处三面环水而水势激湍。老窟石洞喇嘛崖山之腰,洞外峭壁,势极险峻,上至山巅五十多丈,下临洮河亦三十丈余,采掘不易。

清光绪《洮州厅志》亦记载:喇嘛崖“距城九十里,路径千折陡险。其崖西洮水蹬道盘空,崖半凿一径,缘崖而过,其石即于径侧凿坑取之。”至今悬崖间还残存宋代开凿老窟二坑。在距喇嘛崖约一公里,有山名水泉湾,亦产绿石,佳者秀嫩,不亚喇嘛坑石。其次是纳儿石,又名水城右边石,有绿紫二色,石性坚粗。还有哈古族石,其石青白。再次是青龙山石,石粗糙多斑疵。

洮砚石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是喇嘛崖宋代老坑“绿漪石”,古称“鸭头绿”。其色深泛蓝,带水波纹理。石边带黄红之色皮者,称之黄标,为最佳,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赞语。其砚料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有铿亮玉振之声,呵气可研。制砚,储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毫等特点。中等石是水泉湾旧坑的“鹦鹉绿”石,性硬,色绿泛灰,细无纹理,石中有墨点的,称“湔墨点”石。另有碣仔岩的玫瑰红石,古称“辟鸟 鹈血”,宋代书法家米芾著(砚史)称之“洮河赤紫石。”下等料是洮砚乡境内,洮河沿岸的札甘岩、大谷岩石、石亦绿、无条纹、质燥性软采掘较易。

二、嘉峪石砚 甘肃嘉峪关市

嘉峪石砚,产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山。石出河西走廊中段的黑山,又称嘉峪山。

砚石质地润泽,山后有峡,峡中溪流蜿蜒,长达百余里,两面黑岩壁立,分青、绿、黄、赤、紫诸色,色彩绚丽,青、绿、赤、黄等条纹的石料,带条纹尤妙,石质细润,纹理奇异,坚而不脆,叩之有声,为制砚上等良材。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已作为砚石。《肃州志》载:“嘉峪山石砚相仿于栗亭砚,其石出于嘉峪山,俗称‘地溜石’,有显著特色,质地润泽,既不费墨,又不费笔。”从近年嘉峪关文管所发掘的魏、晋墓葬遗物中画师所用的砚,考证乃为嘉峪砚石。属下奥陶统阴沟群地层中,为黏土质板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绿泥石等,故呈青、绿、黄、赤等色,结构致密,质理亦很润泽。嘉峪石砚制作年代久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彭泽墓葬中出土一方古琴砚,砚背铭刻“嘉峪石砚”四字。彭泽,兰州人,明弘治元年进士,曾统管哈密军务,镇守嘉峪边关,嘉靖年间任兵部尚书。彭泽能文能武,陪葬的嘉峪石砚必为生前心爱之物,当属稀世珍品,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嘉峪石砚色泽雅丽,触摸如玉,造型古朴,雕刻精细,云滋露液,呵气可研,贮墨历寒不冻,日久不干。据《酒泉县志》载:“嘉峪石制砚既不费笔,又不耗墨。”

三、岷县石砚 甘肃岷县

岷县石砚,产于岷县西江乡和禾驮乡,俗称西江石,禾驮石,一种是两色巧石,一种是单色绿石从1995年左右开始开采,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不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产地也不是维新乡。当地砚工也有以其制砚的。岷县石,主流是阴阳石,色彩华丽,极适于巧雕。

其产地距洮砚产地喇嘛崖、水泉坑等相距50公里,完全属于不同的矿带,其石从硬度、石质、发墨等方面与洮砚石料相比有天壤之别,其表现为硬度低,易变形,变色,开裂等缺点,并非理想的砚材。目前市场上较多的“洮砚”是岷县石。

四、合水板桥砚 甘肃庆阳县

板桥砚出自合水县板桥乡,相传由郑板桥选集砚石得名。砚石质细而不腻,柔而不滑。古代有尊为贡品的史实。

据广告,合水板桥工艺石料石有生产板桥砚,但无法联系上。目前未见砚台实例。

五、宁石砚 甘肃庆阳县

高似孙《砚笺》:“宁石砚 宁州岁贡砚十枚(《九域志》)。”宁州,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有人认为宁石砚即洮砚,洮河石有老坑石和宁坑石;但有人认为宁州与洮河东西相向,不是同一砚石,但只有高似孙的《砚笺》有记载,无实例和其他资料。

六、阳关石砚 甘肃敦煌市

阳关砚石产于甘肃敦煌市城西南75公里南湖乡境内的阳关古城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砚乃是阳关上的城砖,阳关毁后,只留下一墟的残砖。有人就用古城的断砖制砚,便称之为阳关砖。阳关砖颜色乌黑、质地细腻致密,坚硬如石、扣有铁音,扣之如竹木为上,如金石为下,雕工更占七分。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剩有墩墩山上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7.5米,顶长宽8-6.8米,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是当年历史的见证。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

现已无砖块可拣,也未见实例图片,恐已绝。

七、巩石砚 甘肃陇西县

巩石出自甘肃省定西地区陇西县西门寨。綠色、有波紋、發墨。(杜綰.雲林石譜)。《云林石谱》巩石:“巩州旧名通远军,西门寨石产深土中。一种色绿而有纹,目为水波,斫为研,颇温润,发墨宜笔。其穴岁久颓塞,无复可采。先子顷有圆研赠东坡公,目之为天波。”注:巩州,即今甘肃陇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升古渭寨为通远军;宋微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通远军为巩州,州治陇西。

此砚即通远军漞石砚。

八、庞公石砚(翠石砚) 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庞公石砚产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红堡乡境内的庞公庵山下,小泉峡的牛头河及小华山一带。

庞公石质地坚细、翠如碧玉,兼有黄白纹理,据说在明朝时为朝廷贡品。庞公石属辉绿岩,色绿,有波浪状纹理,制砚温润发墨;有天然水冲石、山石两类。是一种绿底的间带黄、白、粉红、玛瑙等色(俗称翠)的石头,叫庞公石。现在庞公石自然水冲之形已绝,现多为人们从山上撬取原石,经依势打磨成形。传说明清时为皇家贡品,庞公石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宋代湖广襄阳居士庞蕴经仙人点化,云游陇上,行至清水县牛头山便在此结庐隐居,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临终将所有财宝倾入山下河中,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庞公石。庞公石因唐朝庞蕴而得名。庞蕴,字道元,衡阳人,世称庞居士。传说庞蕴游至甘肃清水县小华山下,结庐隐居,得道升天之前,将其聚宝盆抛入牛头河中,金银珠宝顷刻化为碧玉,沉入河底,后人称为“庞公石”或“庞公玉”。

九、岷江石砚

岷江上游主要以黑白两色相间的石英质卵石为主,图纹富于变化,极易形成文字、人物等图案。

岷江石砚可能并无规模制作,而是人们随意之作。

十、成州栗亭石砚、栗玉砚

成县古为成州治所,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上游,四季分明,温和湿润。今徽县伏镇川古名栗亭,因其地盛产野栗而名。宋代所称成州栗亭,应为今徽县伏镇、栗川、泥阳等地。

成州栗亭石砚,其砚石取材于古栗亭县砚材旧址。石质稍坚,色如鲜栗栗亭石,栗亭砚、栗玉砚,最早均可见于宋代米芾《砚史》。《米芾砚史》:“色青,有铜点大如指,理慢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清代沈清崖在《洮河砚诗》中评述道,栗色洮砚“肌如蕉叶嫩,色比栗亭深”,将栗色洮砚与栗亭砚比较;《肃州志》载述:“嘉峪山石砚相仿于栗亭砚”。此外,清代马丕绪《砚林脞录》,台湾陈大川《砚》等砚著中亦有栗亭砚、栗玉砚之记载, 砚著所谓栗亭石,主要有灰、栗二色,以栗黄、灰青居多,均为制砚之佳料。栗亭石,因灰、栗色质之异,所成砚品分称为栗亭砚、栗玉砚。栗亭石,石源较为丰富,将为甘肃继洮砚石源竭缺之后续制砚之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栗亭石料所制成的砚台,其色呈青色,且有如铜色之点,大者有指尖那么大。石质温润、纹理隐约其中,生光发艳,墨如油泛,不滞不结,常如新成。栗亭砚还有瓦碎的特殊视觉效果,石纹清晰可辩,奇幻美妙。“栗亭石”、“栗玉砚”石料产地,徽县文化馆对栗亭石、栗玉砚石料资源进行了普查。终在今徽县栗川乡栗亭村双河口处查实栗亭石产地,在民间寻得古栗亭砚一方,该砚与《砚史》记载之栗亭砚相吻合;在今徽县伏家镇郭庄村发现了古人采集栗玉砚石料的场地及遗址。截至目前,试制“栗亭砚”、“栗玉砚”30余方,每方价格约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十一、陇西红石 甘肃省定西

陇西红石砚(木纹石砚)产于甘肃省定西地区陇西县天水

陇西红石木纹漂亮,发墨性能佳 洮砚中以它石冒充作砚者,其色只能稍近于灰绿色石和淡紫石。至于其它如碧绿、辉绿、翠绿诸色,一般不易以赝充真。冒充灰绿色洮石者,有石矿采石点的围岩石、党家沟青石、澧石等,冒充淡紫石者,亦有围岩石和新城东山红石等。

十二、霍蘭石

甘蕭〔霍兰石〕 质细、多眼、发墨。(曾兴仁 砚考)

十三、栗玉石

栗色,理堅,不甚著墨。(米芾.硯史)

十四、空青石

柔膩、潤澤,色翠綠、發墨良。(甘肃通誌)

空心石,又称空青、药王石、响石、禹余粮等。空石“会唱歌”,是因为摇动空石,内核撞击石壁发出声响而来。有褐铁矿、钙质和硅质的结核多种。有褐铁矿、钙质和硅质的结核多种。

十五、栗亭石

色青、有銅點,大者若指,不發墨。(米芾.硯史)

十六、滩哥砚

滩哥砚,甘肃滩哥石砚,古砚的一种。明宋濂《宋学士集·滩哥石砚歌》:“滩哥古砚近获见,惊喜奚翅逢黄琮。”滩哥石砚 神龙改元,天竺僧示滩哥石砚。王燮西人,习知西州,言滩哥石黳黑,在积石军西。【出处】(《澹岩居士集》)。

恐已绝。

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学习砚台文化知识之用,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删除。

翡翠项链可以戴着洗澡吗

石榴石的功效与作用佩戴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