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品茶 | 兄弟的茶——蒙顶黄芽:一种独特的品味

04-06

品茶 | 兄弟的茶——蒙顶黄芽:一种独特的品味

茶品:蒙顶黄芽

产地:四川蒙顶山。

特征:蒙顶黄芽采自明前芽头,采用黄茶传统炒闷结合的工艺,嫩芽杀青,草纸包裹置灶边保温变黄,让茶青在湿 热的环境下自然氧化使其口感鲜醇甘爽。

外形:芽头肥壮扁直、嫩黄油润。

香气:清悦的闷香,花香蜜香。

滋味:甘甜醇爽。

韵味:入口清冽,清爽苦韵中甜润回味绵长,宛如汩汩的清泉甘洌,杯底香若松风拂来,花香徐徐,引人入胜。

冲泡:

取 4 克干茶,闻香。干茶的香不如当年新茶时那样馥郁,外扬,但很内敛,隐隐的都在。沸水温器,将干茶置于 150 毫升盖碗中,用 90 度左右的水温定点高冲,中度水流,充分浸润茶叶。

一水。采用定点高冲注水手法,茶芽随着水流有序翻滚, 释放内敛清悦的黄茶所特有的闷香和花蜜香,体现茶汤的清冽爽口、清甜甘润,冲泡后的茶汤一点儿也不比当年的春茶逊色,反而经过一年的存放,甘甜的口感更加重实。

二至四水。采用粗水流定点低位旋冲,茶汤的丰富内质有层次地展现,细腻甜醇之中,有丝丝微苦,苦得恰到好处, 苦后即转阖口生津,如汩汩清泉溢满。

五至六水。选用沸水细水流定点高冲,茶汤细腻清晰, 舌尖为清甜甘润,细嗅杯盖和杯底,氤氲的香,若松风拂来, 此一刻,仿佛就置身于蒙顶山上的云雾之中,已然忘记尚有凡尘……

茶人:王挺老师

每次喝到王挺兄寄来的蒙顶黄芽,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挺兄待人接物的修养就像自家的兄弟,妥帖温暖。我和挺兄是本家,总会有缘喝到这款黄芽,也因为这款黄芽与挺兄更加亲近。

(王挺兄的茶生活)

第一次喝到这款茶是在 2014 年,那时“中华茶馆联盟”的活动和相聚还是很密集的,一年会见上几次,茶友相聚,自然少不了好茶分享。第二次喝到这款茶是在 2016 年,我去成都参加茶文化活动,找了空余时间去挺兄的“福窝”拜访,挺兄就用他的这款私房茶款待了我。

那是五月的一个炎热上午,见面寒暄之后,于茶室落座,茶师开始专注地冲泡这款黄芽,挺兄则在一旁认真地讲解,如数家珍。茶汤一入口, 清鲜甜润,饱满馥郁,冲过六水的汤里,滋味依然清晰。这款黄芽再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别时,挺兄又赠一包,我心生欢喜,很是珍惜, 一是缘于极品黄芽产量很少,珍贵;二是回去上课,可以有好茶跟学员们分享了……

2017 年春天又如期收到了挺兄寄来的黄芽,与讲师及学员们分享,大家对黄茶也有了明晰的学习收获。2018 年撰写《茶修》一书,写到这一章, 就一定要写写这款蒙顶黄芽,于是直接发微信跟挺兄讨要,期待再次与这杯金黄唇齿相接,身心受纳,再次感知黄芽温润的气韵及挺兄对这款茶的那份投入。

出差近十天,回到公司就见到了黄芽,于是迫不及待地要用心喝上一杯。挺兄告诉我,寄来的黄芽还是去年的那款杨天炯老师的早春手工芽茶(老川茶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今年的特殊原因没有做黄茶;二是因为和今年市面上的黄茶比试过,还是去年的这款更好。于是我又有了一份期待, 想试试黄茶存放一年以后的状态会怎样。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常被形象地称为“天漏之地”,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所出产的蒙顶石花、蒙顶甘露、蒙顶黄芽都颇受茶人好评。近年来,要喝到正宗的黄茶绝非易事,比如今天冲泡品鉴的蒙顶黄芽, 是由蒙顶黄芽的标准制定人杨天炯杨老以及“福窝”窝主王挺先生共同监制而成的。蒙顶黄芽在茶史上记载,多为诗词描绘,抒情达意,虽赞赏有加但少有具体制作的描述,且无权威标准参照。1964 年,杨老把做黄茶最有经验的人集中在一起,三四个为一组,专门制作黄芽。从选叶开始,详细记录做茶过程的每一个数据。茶叶做出来后,请评茶员逐一品尝,保留参数最好的一组数据。如此反复上千次,才做出蒙顶黄芽国家标准。至此, 蒙顶黄芽第一次有了精确文字记录,并选入国家茶叶标准。(目前,各大院校茶学专业所讲蒙顶黄芽的标准,以及陈宗懋院士所著《中国茶经》中所述的黄芽标准,皆出于此。)

(旋冲之后,舒展的黄芽有序排列,均匀释放)

今天冲泡的这款黄芽,严格按照国标,采摘选用早春明前蒙顶高山的“一枪一旗”初展的饱满芽头,要求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叶底鲜润,并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制作完成。黄芽传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包黄—炒三青—堆黄—四炒—干燥提毫— 烘干—整理—烘焙提香等多道工序。

黄茶的核心工艺用传统的纸包黄,三焖四炒,精心制作方出深山。

喝到这款茶,就会想到挺兄,温暖、真诚,为人亲善、做事踏实,就如同自家兄弟!

备注:本文选自《茶修》中第三章第四小结:含蓄的黄茶

(注:《半日“踏青”,走进茶修》活动正在招募,欢迎报名参加)

老古董比喻什么样的人

青花瓷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