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贺捷表》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主要由隶书变革而成,始于东汉。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得名“楷书”。
楷书的发端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钟繇任黄门侍郎之职,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于楷书,他所书之楷体,世称“开创了由隶到楷的新貌”。现今能见到最早的楷书是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可谓初创典范。
唐·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钟繇法于大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风。亦有不足,伤于疏瘦。王羲之比钟繇,锋芒峻势多所不及。于增损则骨肉相称,润色则婉态妍华,是乃过也。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姿盘游。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谷相倾,险不至崩,跌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可谓元常为兄,逸少为弟,子敬为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楷书的风韵与传承。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文征明等;最为著名的有“楷书四大家”,他们是唐代欧阳询、唐代颜真卿、唐代柳公权、元代赵孟頫。楷书的流派较多,根据名家风格,有“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派别之称。
楷书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则,恬淡清健,刚劲峻秀。故形成不久,就颇受世人喜欢,并开始向取代隶书的主要书体地位迈进。后世留传下来的楷书作品较多,其中以钟繇《贺克捷表》、《墓田丙舍》,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最具代表性。
楷书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一、笔画端正,结体整齐、结构严紧、字形端庄、点画出神。正如宋·苏轼所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有人赞为“严整而不失飘扬、犀利刚劲而似飞动”。二、笔画有章可法,中规中矩,方正大气。三、“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中锋,故字多遒丽刚健、瘦劲腴润。但早期的楷书依然带着隶书的笔意,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楷书的体势和风格流派较多,著名流派多出现在魏、晋、唐、宋之间,后分为南、北两大体系:
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首推钟、王,此为魏晋时期楷书开宗立派的主要代表。钟即钟繇,王指二王——“大王”指王羲之,“小王”指王献之。“钟、王的楷书,秀丽挺拔,备尽法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都是他们的著名墨迹。钟、王之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继于后;其次,又有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书法家横空出世,这些书法大家多有自创、终成一家风格。”6由此可见南系风貌。
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源自石刻碑帖。其中,最为有名者当推魏碑。魏碑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个流派,也是楷书中的重要体系。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派以西晋·索靖(公元239~303年)为宗,楷书之中仍存隶书笔意。
北系楷书的代表书家有索靖、崔悦、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等。传世碑帖中,最为有名者有《谷朗碑》(魏)、《郑文公碑》(魏)、《张猛龙碑》(魏)、《龙门造像诸品》(魏)、《龙门二十品》(魏)、《石门铭》(魏)、《张玄墓志》(魏)、《爨宝子碑》(东晋)、《爨龙颜碑》(南朝宋时)、《瘗鹤铭》(南朝梁时)等。
“至清代时,有书家阮元首倡碑学,包世臣继之,近人康有为接踵而起,大兴‘尊碑卑唐’之风,故而使碑学大盛。”7由此可知,碑学源自金石考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