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先辈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深知学科分类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成人学习多种必要的科目,最经典的就是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术。后来学科的分类越来越多,不止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了,还有诸如剑道、花道、茶道、香道等等。这些优秀的学科,在汉人统治的朝代都得到了延续,可惜到达近世的清朝,不少学科都失传了。
香道、茶道因为无关乎清朝统治之稳定,得以稍微幸存下来,不过依旧没有前朝明朝发达。这两种活动都是非常高尚、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紧张忙碌思想压力过大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好处。
中国人认为香是唯一一种沟通人界和仙界之物,烧香产生的烟雾一直升腾可以到达天庭,进而沟通两界。所以在中国宗教和祭祀活动之中,香是必备之物。
现代科学证实,天然的植物香可以缓解人体疲劳、舒缓现代人紧张的情绪,甚至可以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实在是一种可以发扬光大的古代优秀学科。
然而,用来点香的香炉一般人都是买的起的,即使是上好的大师级香炉,咬咬牙也是能收入囊中的,不过买好了香炉,却未必能用得起真正的天然香,尤其是在当今香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之下,各种化学技术,让使用者防不胜防。
香炉,自然以宣德炉为最,其次是瓷器、景泰蓝香炉。最贵的香炉一般都是瓷器和景泰蓝材质的,其次才是宣德炉。收藏宣德炉,不仅可以实用,还可以用来拍卖,是一种非常好而且非常有必要的收藏品种。
香道,是很好的优秀古代文化,玉斋君希望读者们都能有幸去尝试下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今天玉斋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拍卖价格最高的30大香炉,以供广大藏家收藏参考之用。
此件清中期翡翠双龙耳衔环香炉采用上好翡翠为原料,质地温润,细腻如脂。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又有所创新,器型规整,古朴大方。炉上有盖,其上雕牡丹花,生动巧妙。观整器用料奢侈,造型古朴厚重,构思巧妙,刀工细腻流畅,乃清中期宫廷玉器之佳作。
掐丝珐琅工艺大约在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传入我国,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称之为“大食窑”。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掐丝珐琅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
清王朝建立后,清宫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制作珐琅器。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其造型多种多样,釉色品种繁多,纹样装饰复杂。乾隆皇帝嗜古成癖,经常下旨命造办处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运用到掐丝珐琅器的制作中,本品即是这一类器物的杰出代表。
此炉台几式,即《宣德彝器图录》中所载台几炉之属,“照唐天宝局铸台几炉款式”,平口,双耳,颈身平顺斜下,颈内微收,四足沉稳,造型古拙,全身雪花金,器外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减地阳文楷书款,六字成一直线。整器色相具足,古穆精醇,与今之存世者相比,颇有可观之处,实妙品也。可参考故宫博物院藏“世宗御赐”台几式炉及《金玉青烟》所收录“乐琴书以消忧”款台几炉。
杨俊民,生于嘉靖十年十月(1531—1599),字伯章,号本庵,襄毅公长子,蒲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礼部郎中。隆庆初,迁河南提学副使,不久公升右参政。 万历二十六年九月公晋升太子太保。公在职期间,经过三次放察,累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卒官,寿六十九岁。
精铜为胎,局部鎏金,金色灿烂。香炉盘口,束颈,球状腹,下承三个象腿足,肩部置一对冲天朝冠耳,耳中贯长方形孔。有盖,呈将军盔形,圆雕宝珠形龙纹纽。炉身用掐丝珐琅工艺饰缠枝莲纹。盖面掐丝珐琅饰云肩纹,又镂空饰灵芝云纹。外底鎏金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楷书款。规格适中,工艺精湛。配红木透雕寿桃纹三足底座。为乾隆宫廷制作的陈设器。
香炉形制圆浑、规整,鎏金完好,纹饰繁复,宫廷气息浓郁。全器纹饰分层有致,口沿饰回纹一周,颈部凸起乳丁纹,腹部以鎏金线条、圈面组成兽面纹及如意云头纹,纹饰抽象而不失庄重,新颖而不脱规制。肩部出“S”状朝天双耳,耳侧以回纹为饰,内、外面凸饰壬字云纹和灵芝纹。炉身下承三兽面马蹄足,威猛有力,全器古朴沉静。底镌乾隆楷书款。
通体洒金装饰。兽身作炉,颈饰绶带三铃。兽头作盖,面部张牙瞪目,形象威猛。
永乐年,郑和几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异域物品,其中有两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苏麻离青”颜料和风磨铜。苏料画出了举世闻名的永宣青花,而风磨铜铸造了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当时宣德炉的制作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一位叫吴邦佐的工部郎中督造,因此宣炉一经出世就惊艳绝尘。
史料记载,真正的宣德炉实际只铸造了两千余座,而传世宣炉多为后人仿造,其中以清早期仿制最为精美。当时的宫廷或是民间匠人,为了更好的还原宣炉的真实面貌,在铜料中加入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冶炼次数达到几十次之多,甚至于款识的写法也保留原始状态,使得绝大多数的早期清仿作品都能达到原始宣炉的艺术水平,都能作到以仿乱真。
本品造型敦实古拙,双耳形制优雅,外侧錾回纹,口沿平折,腹身垂直而短小,以天蓝色珐琅为地,上饰黄、蓝、绿、白、红五色缠枝莲花十朵,下承四足,足内饰以一朵折枝莲花。其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釉面光泽润和,色调浓郁雅正,掐丝精细,花朵饱满,花筋叶脉转折流畅,釉色丰富透明,玻璃质感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与大英博物馆典藏的“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掐丝珐琅云龙纹罐的装饰风格,彩料色泽、铜骨质地毫无差别,当为宣德无款御物。
宣德铜炉受世宠爱,早在明代宣德皇帝开冶铸炉时,当时黄铜稀有,光辉如黄金,天然黄铜被称为“风磨铜”,宣德皇帝对之如获至宝,决定以之铸造宗庙祭祀用的鼎彝及内府炉具。其炼铜之法,须经六次提炼,才可使炉具呈现淡雅内蕴之宝光殊色,后又命提纯十二次,无疑精纯之致;其形制参考《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兼参照明代皇府内藏名窑瓷器样式,图样绘制完毕须先铸成样品,经皇帝亲自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此后世人便深以拥有一座“宣德年制”的铜炉为荣,清初至民初更是如此。
根据盒上的文字,此炉应为袁世凯赠送给1931至1932年间担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犬养毅 (1855-1932年)之礼物。
回族文化的极品——阿拉伯文铜香炉 铸鼎造炉做为礼器供奉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专利,唐代诗仙李白曾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赞美诗句,明宣宗利用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显着效益,南洋一回教苏丹敬献的八万斤风磨铜,大兴铸炉之风,创制出金属工艺“宣德炉”之名品万余件,赠销授售海内外达官贵人。
中国回族为追求时尚之美,彰显本民族的信念与文化品味,将崇信真主的信念,引进到这一传统礼器铸造工艺之中,创制出自己喜爱的各式各色阿拉伯铭文铜香炉、珐琅炉、陶瓷炉,做为清真寺经堂和居家的陈设,而世代传承享用。
正德皇帝尊崇回教,在他在位的十六年间,宫廷制造了大量以回纹饰作为装饰的器物,尤其是书阿拉伯文字的器物,不仅品种丰富,且制作相当精美。如此铜香炉,造型独特,铸造细致,较当时制造粗糙的瓷器更为精美,为正德朝经典之作,甚为珍罕。
此炉器型独特,未见其它类同例子的注录。明朝玩赏香炉成风,种类繁多,此器虽作盌形,但应为焚香之器,而非以盌用。
古铜彩是清乾隆朝新创烧的瓷器品种。器形、釉色及装饰均刻意模仿古铜器,铜器上的锈斑、错金银、鎏金等均表现得十分逼真。此件小炉即是此品种的一件精细之作。小炉区别于以往常见的洒金彩的装饰方法,而选用了洒各式形状、大小不一的金片,以达模仿洒金片铜炉的效果,釉色深沉,金色亮丽,甚具皇家之气。
此件香炉原应为五供之一,其造型硕大稳重,纹饰繁丽,应是御制作品或呈献予皇帝的贡品。比较慈宁花园内咸若馆藏一套器面光素的铜铸五供,著录于《清代宫廷生活》,299页,图版467号,及香港苏富比于2008年4月11日拍卖一套龙纹五供,拍品2826号,其中香炉的形制和尺寸与此器近乎雷同。
乾隆时期是我国古代玉雕业的鼎盛时期,当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此件《龙耳香草纹香炉》纹饰仿痕都斯坦玉,双夔龙耳,饰香草纹,纹饰优美流畅,雍容富贵。
本品以上等翡翠雕琢而成,分为器、盖两部分。器盖拱形,圆形钮。香炉圆口,束颈,鼓腹,双铺首衔活环耳,三乳足。器腹与器盖浮雕饕餮纹样。气息典雅,纹饰繁缛。
红铜香炉,鎏金双兽耳衔活环,口沿及近底部鎏金饰仰覆蕃莲纹。香炉腹部两面开光,开光内高浮雕二龙戏珠图,龙皆张牙舞爪,凶猛有力,间饰云螭纹。炉底方框内整錾“养心殿精鉴玺”楷书款,上下各有“诞膺天命”、“农用八政”四字。
翡翠作为一种珍贵的玉石进入人们视野应始于清朝乾隆时期。此时逢西北准噶尔叛乱,和田玉路阻断,而清代早中期,宫廷用玉主要是和田玉,和田玉的枯竭令云南翡翠以其充满生机的青翠与碧绿开始受到皇家重视,迅速走进了王公贵族的审美视野,一度成为“皇家玉”的代称。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口部微敛,腹部微鼓,底有三足支起。腹部左右饰双耳,腹部以绿彩绘缠枝灵芝纹饰,线条流畅,施彩准确,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双圈楷书款。
香炉整体呈八角形,由盖与炉身两部分构成。炉口外侈,扁圆形腹体,肩饰正反“S”形双耳,腹下内敛,腹部底层中心有八方形孔,下承双层台基座,底承八柱形足,上配伞盖式宝珠形钮盖。烧造工艺极为复杂,纵向在口沿、炉身及上下各部分的衔接处,饰有塑型规整的装饰线,在基座内壁有镂空金钱纹装饰,在底端每两足之间亦留有小孔。整体造型稳重大气,极富宫廷御用之器的韵味。
大鹤直立昂首,口衔桃枝;子鹤作步行状,回首相望。鹤身中空,嵌白色釉,背施一条状蓝釉,以掐丝作羽纹,鹤嘴施墨绿釉,红顶。翅膀可开合,为盖。底座蓝釉錾胎珐琅为石,底绿、白掐丝珐琅饰浪花。此器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相结合的工艺,表现出雍正朝艺术品制作严谨、执着和艺术修为。当香炉点起,烟从鹤的口中缓缓飘出,萦萦绕绕,仿如身置仙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