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探索古代茶文化:唐朝以前的煮茶传统

12-23

探索古代茶文化:唐朝以前的煮茶传统

"好久不见,有空来我家喝茶;这是我刚淘来的上好茶叶,带来给你品品。""喝奶茶吗?某某路新开了一家奶茶店……"

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话,足以证明中国人真的很爱喝茶,究竟有多爱喝茶呢?宁可食无饭,不可饮无茶!

纵观茶史,我国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和风俗。上古时期,茶是药,用来嚼;春秋时期,茶是蔬菜,用清水煮;汉代,茶是粥,要搭配各种调料;到了唐朝,饮茶风俗盛行于各个阶层,形成了一种新风尚。

其实在唐之前,饮茶只是西南地区一种小范围的生活习惯。饮茶的方式也很简单,采摘茶叶,煮汤来喝,有的人甚至直接将生茶叶嚼吃下咽。这种直接粗暴的方式,好比婴儿时期喝的蔬菜汁,寡淡无盐,草味浓重,苦涩异常。此时饮茶的目的是为了解渴提神,或者是治疗保健。因为这种茶汤表面呈稀粥之状,所以古人还给之取名为"茗粥"。

随着茶叶种植和饮用区域的逐渐扩大,饮茶习惯也从西南地区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饮用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出现了产业链和供求关系,所以开始有人琢磨茶的烹制、运输与保存,于是制茶方法应运而生。好比房地产的发展,房子最开始只是遮风避雨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子要住得舒服,周边配套得好,交通得方便,还得是学区房,同时还具备了投资属性。茶叶亦是如此,经过加工烹制的茶叶,不但可以去除苦涩的味道,还增加香气,更有利于保存和运输。

茶业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全国流行,同时还影响到当时的日本、新罗、吐蕃等周边地区、更厉害的是还流传到了波斯、阿拉伯等西亚地区。

唐代的茶相比于前朝更讲究、更精致,品茶已由粗放转为精细阶段。煮茶过程注重技艺,饮茶过程重在情趣。古代文人墨客,皆喜欢以茶会友,于品茶间静享生活之闲逸。有着"诗魔"与"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其中"紫笋齐尝各斗新"的意思便是:大家一起品尝各地"紫笋茶",比较其质量高低。紫笋茶是唐代著名的贡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和江苏宜兴的接壤处。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儿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之中。但他们不像"竹林七贤"那般纵酒狂饮,而是以茶代酒,聚首畅谈,洗净尘心,于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好不惬意,好不快活。钱起为记此盛事,特意写下这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除了文人骚客喜欢茶之外,朝廷对之也相当喜爱,为什么?因为能增加财政收入。唐代开启了破天荒的操作,第一次将茶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并开始收取茶税,随着茶商品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茶税已经在唐王朝国家财政收入当中占了不小的比例。

当然茶业的盛行与唐代中期禅教兴盛与传播有关,出家人讲究的是禅境,清静无为。其实禅境便是茶境,品的是茶艺,悟的是禅机,所以饮茶之习惯风靡全国。

不过要注意,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唐朝人喝茶全是煮的: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饮时还要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连吃带喝,妙不可言呀。但"茶圣"陆羽在所著作的《茶经》中十分反对这种"吃茶"方式,他认为应该保留茶叶本身的香气,除了盐之外,其余的调料一律摒除。其实饮茶方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公有公的喜好,婆有婆的乐趣,关键是一个开心,喝得爽才是王道。

当初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曾把茶叶和茶籽带入吐蕃。以肉食为主的藏民哪里吃过这种让人精神振奋的"汤",纷纷称奇,口口相传,饮茶便在藏区逐渐流传起来。时至今日,西藏地区依旧保留饮酥油茶的习惯。

广西北部地区的油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水盛入锅中,放入茶叶,煮至沸腾,撒入少许盐,均匀搅拌。用小碗将油炸好的米花、玉米、油果粒、葱花、肉粒等佐料装好,舀起沸茶,倒入碗中,品上一口,回味无穷。

茶叶发展至今,早已不仅仅是食物,或是简单的商品,它已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符号,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遍布世界各大角落。可以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茶;喝茶,不仅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文化。


和田玉籽料

绿松石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