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出现,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以石为工具的生产实践的结果,玉器是石器的衍生物,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分布十分广泛,在中国史前玉器的区域研究中,东北地区具有显要的地位,是中国史前玉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以渔猎为生,均傍河而居,洮儿河和嫩江这两条大河即养育了吉林省较早出现的新石器的先民。文中挑选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从史前文明至今各时期的精美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占有很大比重,主要以红山文化的玉器为主。
这批新石器玉器有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也有蛇纹石。颜色以绿色系为主,有浅绿色、绿黄色、绿色、深绿色、墨绿色、黑色、灰黑色、灰色、浅灰色、青灰色、墨绿色。器身上均保留有多种加工痕迹,这为分析研究当时的玉器加工方法与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石的采集是玉器加工的第一步,一般从河床捡拾各种形状的大河砾即(河磨料)作为加工原料,根据石砾个体大小、形状的不同加工成不同的器物。从器物出土地点上推断,洮儿河流域、嫩江流域可能为采集玉料地点。
当时治玉工艺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打击法。打击法是旧、新石器时代石玉料片解最普遍的方法。由打击而生成片状粗坯,特征是薄厚不均,即打击面一边较厚,末端相对较薄。打击所使用的工具应为锤状工具。
琢击可称为敲打,也是打击的一种。制作时以石琢在玉器表面,垂直打击整形。打击接触处形成点状疤痕,打下的石屑呈粉末状。众多琢击疤痕的组合,形成琢击面。琢击对粗坯形制的调整,是既准确细致又相当具有效率的技术。另一方面,对向琢击也是一种有效的穿孔技术。这批玉器随经研磨抛光但表面仍留有深浅不一的细小琢击痕迹。
2.研磨。研磨是在玉器毛坯在砺石表面上推磨,以达到细微调整玉器的形状或改善表面使其平滑的目的,这批玉器随皆无雕刻纹饰,但都经过细致的研磨,器型规矩对称,线条流畅。
3.切割。切割技术是指以片状坚硬工具或动物性纤维制成柔软的绳子,带动解玉沙(硬度很高的石质细颗粒,如石英砂、方解石、石榴石等)和水在玉石上反复运动,分割玉石器物。按切割使用工具的不同,可分为片切割和线切割两种。
线切割的作用力为向心性,切割的前进方向作凹弧形,痕迹多为同一平面上的弧形痕迹。片切割是以硬度较高的石片在玉料上做直线反复推拉切割,所以痕迹多为直线形。斧身所留台痕应为片切割痕迹。
4.钻孔。又分为锥钻法和桯钻法。锥钻法是锥形石质钻具在玉器表面的一面或两面钻孔。锥钻是最原始的钻孔工具之一,多用于薄片形玉器。锥钻孔的特点是孔径较小,孔洞呈漏斗状。单面钻者,因受钻面的钻孔时间较之不受钻面要长,所以,受钻面的孔径要略大于不受钻面的孔径。
锥钻法还有两种特殊的钻孔法,一是先磨后钻,二是先琢后钻。先磨后钻是在需要钻孔的部位磨出一条沟,在沟的中央最深处以锥钻钻孔。先琢后钻是在需要钻孔的部位,先以坚硬的尖状工具用琢击的动作琢出圆形的凹窝,在凹窝中央用锥钻钻孔。
桯(读音:[yíng])钻法是使用形如圆棒的桯钻钻孔,分为单面钻与双面对钻两种。单面钻因受钻面用钻时间较长而孔径大于不受钻面,孔形上大下小。双面钻,两个孔形基本相同,有的两面钻的两次转头相接处,因钻头较圆孔壁上留有明显台痕,较大穿孔孔壁经过打磨抛光处理。
这批新石器时代玉器整体风格透露出古朴简洁,浑厚凝重的艺术造型,先民们重视体现玉料本身的质地和光泽,玉器表面洁净光滑,无过多纹饰,器物造型简约,线条流畅,且以仿制实用器为主要特点。这也是整个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在艺术风格雕琢工艺方面的共性。
原文作者:樊越欧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5年2月刊《吉林省博物院藏史前玉器》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宫廷纪实绘画:“康雍乾”爷孙三人和“难以分清”的妃嫔们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