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揭秘“河洛古国”:追寻洛水源头,寻找“洛出书”的神秘之地

05-16

揭秘“河洛古国”:追寻洛水源头,寻找“洛出书”的神秘之地

“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近一段时间,“河洛古国”的名字横空出世,甚至,有人开始计算郑州到底是几朝古都。现在出现的“河洛古国”到底是什么意义的“国家”呢!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双槐树遗址的考古成果,发现了距今5300年前后的古都邑遗址。这个遗址位于郑州市巩义市黄河南岸、洛水北岸的河洛镇,所以有专家建议这个古都邑遗址叫做“河洛古国”。


河洛镇处于洛河入黄河的交汇处,是真正的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新发现的古都邑遗址其所处的区域、时间,让人们不禁想起了上古的黄帝时代。

难道这就是黄帝的都邑?

更加神奇的是古都邑遗址里发现用陶罐模拟出来的北斗九星,这就又让人们联想到神秘的河图、洛书。

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文化中,河图、洛书是绕不过的坎,是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哲学、易学的血脉之源。

河图的出处在洛阳孟津县的会盟镇,那里建有上千年的负图寺。而洛书到底出现在哪里?



洛水,一条神奇的河

河洛文化的中的“洛”,既指洛阳,也指洛河,是黄河中游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流域一带的区域文化。恰恰是区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明。

洛河、伊河在洛阳一带与黄河交汇,形成漩涡,八卦图就是最形象的漩涡模式,成为华夏古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洛水源自于秦岭东段的华山南麓,流经陕西洛南,河南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在偃师与伊河交汇后,经巩义汇入黄河。


洛水自秦岭来,沿着秦岭南麓的高山峡谷,一路跌宕蜿蜒而东,由小而大,进入卢氏县境到熊耳山脚下,冲出峡谷,进入卢氏盆地,滞缓了洛水的脚步,而变得温顺、开阔。卢氏盆地不大,东西长约二十多公里,是洛河及其众多支流长期冲刷和地质演化形成的沉降沉积盆地。在盆地中心位置,孕育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尤以仰韶文化为最。


洛水在盆地的东部边沿范蠡镇山河口处,受到大山阻隔,蓄水成湖,屡为水患。大禹“导洛自熊耳”,在卢氏范蠡山河口处凿山劈石,洛水再次进入大峡谷,到洛宁长水,河谷豁然开朗,始浩浩荡荡而东,在洛阳东与伊河相会,携手前行,至巩义,投入黄河怀抱。

洛宁县长水镇是节点,洛水在这里冲出峡谷,因为成为洛水上下游的分界线。上游多深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床宽阔,水面平缓,适宜浇灌农田,自古有“洛水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的俗语。


洛出书,出于何处?

河洛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河图”、“洛书”,二者往往被相提并论。河图、洛书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据此而进一步演变为太极、八卦、周易、传统风水等极具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

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出处等,自文明以来,不断被记述、考证、研究、传承等,不但文化内核高深莫测,其具体出处和出现的方式、年代也极具争议,甚至大相径庭。

能够明确的是,河图出于洛阳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并且有龙马负图寺等古迹,被有关学界公认为“河图”的出现地和中华易学的发源地。


“河图”的河既可以说是黄河,也可以说是图河,二河在这里交汇,龙马在这里负图而出,伏羲依次而演绎出八卦之象,成为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

“河图”的出现地明确了,“洛书”出在哪里呢?

洛书处于洛河没有异议。但“洛书”具体的出水位置,不但在民间,在学界也是备受争议。

有出于陕西洛南灵口的说法,有出于河南卢氏范蠡的说法,有出于洛阳偃师伊、洛交汇处的说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出于洛水上下游分界处的洛宁西长水村。

洛南说和卢氏说都是依据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地名,以及有关传说而进行“考证”,只有洛宁长水说不但有相关碑刻等实物证据,而且也和有关文献和地理考证相吻合,普遍被更多的学者认可。


游客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寻访洛出书处的风景

沿着郑卢高速,进入洛宁后,有个出口“长水站”。下高速进入323八官线,迎面是一堵充满艺术范儿的指路墙,右侧指向“文明之源洛书长水”,青砖之上,方方正正镶嵌着“洛书”图案。




沿八官线向东过后湾村,再向右进入小路,穿过一片竹林,出现诺大一片空旷的大场子。几棵大树下面掩映着两间泥墙蓝瓦的传统豫西民居。

主要建筑是个小院,门前是不甚高大的柏树。外墙红砖砌就,传统的豫西民居院门,对联鲜红完整,上联是“千秋龙马献河图”,下联是“万年神龟载洛书”,横批“根在河洛”。门楣上方有一块石雕,阴刻“洛出书处”四字。


我们一行三人去的时候,门是锁着的。根据墙上留的电话号码拨过去,很快过来一人,打开门锁,我们随着其他几个游客一块进院,得以睹其全貌。



古碑与碑帖拓片

院子不大,迎面右侧是并排的三块石碑,依次落款年代为清乾隆年间、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年间的石碑。都是有关“洛出书处”的有关记载,以及捐助见庙的名单。

左侧的一块石碑则略显孤单,被玻璃严密地罩着。虽然风化严重,但上面大大的“洛”字十分清晰。据介绍,这是一块专家考证过的“洛出书处”石碑,且出自汉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曹植之手。

如果属实,确实难能可贵!也值得享受玻璃罩身的特殊礼遇。

主体建筑是十多平方面积的“洛神庙”,供奉的是洛神宓妃,而最有价值的是三面墙壁上挂满了相关石碑的拓印张,文字清晰可读,显得十分珍贵。







神奇的古井

出小院,左侧紧挨是个井房。隔着锁着的铁珊兰看进去,是个古井。井口覆盖着木板,辘轳和保存完好。看样子,掀起井盖就可汲出水来。据附近人介绍,这个古井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可以凉水“煮熟”鸡蛋。把鸡蛋打碎直接放进井水里,不用加温就可自动“煮熟”,而且没有鸡蛋特有的腥味。

水井的后边,又是一块石碑,被玻璃罩着。这是一块清晰、完整的石碑,清时洛阳府尹张汉手书。这块石碑和汉魏时期的那块“洛”字碑是确定西长水“洛出书处”最直接、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石碑的上方,横悬一块布幔,上述“华夏圣祖”四个金底红字。

本来想打开锁子进去看个仔细。但拿钥匙的人一直忙着接听电话,好像是要接待来此考证的专家,一边接电话,一边骑着摩托车匆匆而去。




古村与洛河

有洛宁县城过来的游客向我们饶有兴致地介绍有关遗址和传说。现在石碑所处开阔平整的土地是最近几年才拆迁征收来的。这里原本是旧时洛宁县城所在地。县城移走以后,这里是西长水村,人口密集,因临近洛水而依旧繁华。最近几年,为了整体保护开发“洛出书处”这一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珍贵资源,政府进行了征地拆迁。

高标准地开发谈何容易。因为资金问题,一直迟迟没有开工建设,当地乡亲们也希望早日开发,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遗迹和文化财产,进而通过开发旅游文化,带动周边乡亲们致富。

石碑的南边,就是洛河。洛河在西长水冲出峡谷,河床豁然开朗。正因为此,西长水成为洛河上下游的分界线。

“洛出书”处在这里也就合情合理了。




龙头山与禹王庙

站在“洛出书处”古碑前,向西望去,在偌大的竹园背后,孤逢独立,林木茂盛。隐约可见山上有庙宇。那就是龙头山,上有禹王庙。

驾车前往,行约二公里。车停洛河大桥头,沿着上山道路,穿越柏树林,觅路而上,山顶平坦毫无遮拦。


山顶有两座庙宇,坐北面南的是禹王殿。面东而建的是龙王殿,位置比禹王殿低一个台阶。禹王殿前,有多块石碑,最外侧的两通石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扩建禹王庙的碑记及捐款人员信息。东侧的石碑正面是“古刹禹王庙千年大庆碑”,西侧的石碑正面是“龙头山禹王庙碑”。而靠近禹王殿最后边的是古碑,被铁珊兰围着,清雍正时期的石碑,沧桑感强烈。


站在禹王殿前,俯瞰洛河。洛河从峡谷冲出到了西长水村后,豁然开朗,向东流去,河谷宽阔,水道交错相接,两岸的树木和远处的群山反而成了洛水的陪衬。


向西,则是苍苍茫茫的群山,洛水隐藏在峰谷之间,不见一丝踪迹。

龙头山,就这样耸立在洛水冲出峡谷的出口处,一览洛水涨落。上溯数千年以前,大禹登山而望,查看洛水地势,感叹治水之艰辛,油然而生功成后的自豪感,也就不难理解其心中的感慨。后人在此建庙祭祀,纪念禹王治水功德,以示后人。

两座庙宇都很普通,如果单从外表看,更像是豫西传统的普通民居,红砖砌墙,红瓦覆顶,只有前墙刷着白灰,部分已经斑驳脱落。除了龙头山的气势,和雍正碑以外,缺少一种厚重感。


玄沪河里觅神龟

下龙头山,过洛河大桥,逆水上行数公里,河道陡然变窄,最窄处是水电站的渠首坝。向导指着对面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沟说:那就是玄沪河。

神龟出而献洛书的玄沪河,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真的有点失望。

隔河望去,大山深处类似的山沟太过普通,甚至怀疑里边有没有溪水流出。恰是看似普通的小山沟,就是出洛书的玄沪河。


沿着大坝,横过洛水。在渠首管理用房的山墙上,不知是谁用随手可得的石块写着“禹门沟”三个字。

这三个字太过普通,但写在玄沪河口,并且是过洛河去玄沪河的必经之地,应该不是随手而为,只是简略得令人心酸。

绕到房子后边,石块铺就的小路长满野草,行数十步,两根树枝搭成一个小门,更像是小朋友过家家搭建的。但只此一条小路,要进玄沪河,必须从此“门”穿过。沿着游人踏出的小路,朝着山沟的方向走,一条宽不过二尺的小溪水静静地流淌。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玄沪河?神龟出来献宝的玄沪河?

山沟本就极窄,往前行,路愈狭,瀑潭相连,水草铺底,景色极美。最窄处,不知何时何人凿有脚窝供游人援壁而行。

沟内景色极美,奇石、神水、深潭、峡谷、瀑布层层相连。更有神龟石、龟窝等,以及古人石壁题刻。

古老的石刻为证,此乃玄沪河无疑。神龟就是从这里负书而出,至洛水献宝于大禹,而成洛书。



站在玄沪河东岸的山脊处,非常直观看到玄沪河从山沟里蜿蜒而出后,在浩荡的洛水面前,细若游丝,受洛水阻隔,交汇成一个旋涡状。

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玄沪洛汭”,灵龟负书处。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想象中,神龟出入的玄沪河应该是一条高大上、充满神秘的河流。而真实的玄沪河,更像是群山夹缝中游丝,被大山隐藏。也许,这才是玄沪河真正的神秘之处。

上古时代的先民观察世界、适应世界乃至研究世界、改造世界,是一个长期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对自然最直接的认知就是观察。看到“神龟”背上的图案,受其启发,进而发现“洛书”,就是从观察到认知到研究到过程。

所以,河出图,洛出书,重点是后边的“圣人则之”四个字。

河图,一直在龙马背上,洛书,也一直在神龟背上,看到了人多了,只是没有人识得。后来遇到了“圣人”,然后“则”之,就成了河图,成了洛书,继而成为河洛文明最杰出的文化符号。

“圣人则之”乃河图、洛书的精髓。

那么,“圣人”是谁呢?关于洛书,也有多种说法,有伏羲说,有黄帝说,更被认可的是大禹说。

“大禹导洛自熊耳”,在卢氏范蠡的山河口劈山凿石,泄洛河洪水出峡谷于洛宁的西长水处。因而峡谷上游的范蠡镇有“神禹导洛处”古遗迹,下游的西长水有禹王台,更有洛出书处。不论是文字,还是实物都相互印证,大禹确曾在此导洛,并接受神龟所献的“洛书”。


既然是大禹接受了洛书,为什么不说禹王“则”之,而说“圣人则之”呢!

作为上古时期,不论是黄帝、还是炎帝等,是一种部落首领的称呼,历数十代部落首领,而不确指一人。所以,“圣人则之”中“圣人”就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经过很多圣人,不断地研究、推演而升华为成熟的“洛书”。

所以,这个“圣人”还应该包括所有的上古先民,他们在与大自然斗争、改造、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然,也使自身不断得到进化、进步,乃至不断创造更新的文化、文明。

这应该是“洛书”的真正要义。

所以,探究“河出图,洛出书”的准确地点除了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外,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河图、洛书应该是先人智慧的集体结晶,然后通过河图、洛书的具体图形、符号集中展现出来,成为华夏文明之源、之根。

宠物猫咪的寿命是多少年

戈壁石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