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 乾隆七年 瓷胎洋彩白地番莲花纸槌瓶:高14.2cm、口径3.9cm、底径4.9cm。查通体白釉,口、颈,底边各绘红地描金如意形锦地,边线均钩画蓝边,口颈的如意纹锦地上并加彩绘磬纹、寿文及璎珞纹;底边则加蕉叶纹等;颈部白地上饰番莲朵花,腹部主纹为四组蓝、白相间的同心并蒂番莲花,圈足画朵花一圈。口沿、足底描金,胎薄轻巧,底部及内颈施湖绿釉,底中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2、清 乾隆七年 瓷胎洋彩白地番莲花纸槌瓶:高14.1cm、口径3.7cm、底径5cm。
3、清 乾隆 洋彩瓷锦上添花玲珑胆瓶:高38.5cm、口径9.5cm、底径13.5cm。侈口瓶,长颈,削肩,垂腹,腹作双层相套,内层为筒状、外层镂空,矮圈足,外撇。器外壁分上、下两段装饰,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洋彩锥剔红地锦上添花,馀隙绘洋菊、洋莲、蕉叶及缨络纹等。口沿及肩颈处饰黄地卷草及圈带纹各一道,下段外层为冬青地镂雕描金蟠螭纹。内瓶外壁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蕉叶纹及黄地如意云头纹一道,口足涂金彩。器内及外底施湖绿釉,底心留白,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这种透雕花卉纹瓶,最晚在宋代青瓷就已出现,如寺龙口越窑及老虎洞官窑均烧制。在元代,龙泉窑透雕青瓷瓶也作为外销东北亚的货品。经过明代的沉寂,清乾隆时期的玲珑胆瓶,可视为是透雕传统技法的复兴。此时纹饰多以洋彩出现,设色华丽,是节庆期间皇室厅堂插花的佳选。传元代〈丰登报喜图〉轴(故画02097),就画中类似锦地珐琅彩转心瓶来观察,本画作应为清代作品。瓶中插白梅,梅枝微倾,末梢挂一“福庆”串饰,红天竺位右侧下盘,为块状量体,与左倾的梅枝形成左右平衡的花型。
4、清 乾隆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套瓶:高41.1cm、口径13cm、底径13.3cm。瓶撇口折沿,宽颈,斜肩,肩以下渐敛,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平底,凹足。
器外壁分上下两段装饰,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洋红锦上添花为地,馀隙绘饰四组洋花及圈点等纹,上下各画锦地变形如意纹二道,口沿红地金彩锦地朵花纹一圈。下段器腹外层以冬青地镂雕蟠螭纹为地,四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画;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转枝叶纹及红锦地莲瓣纹一道,口沿及开光圈框均涂金彩。器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心留白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5、清 乾隆八年 磁胎洋彩万年甲子笔筒:高12.3cm、口径10cm。清朝景德镇在乾隆八年时,以创新的姿态制作出能转动的瓶,称之为交泰瓶。此笔筒可旋转活动,制作时以口缘连器内壁为一片,器底为一片,器外壁下、上半身各为一片,共四片烧成后组合而成的。将外壁上、下部分套入内壁,将器底盘与内壁底黏合,则器外壁上部可旋转自如。
器外壁上、下部分合画成葫芦瓜形开光,其内于黄釉地上墨书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两者配台转一轮其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即是中国一甲子六十年的中国万年甲子曆。器外壁以葫芦、叶藤作连续图案装饰,以蓝釉卷草纹成锦地,以喻瓜瓞绵延。器内壁及器底皆以碧湖绿彩釉,底有留方格空白书以红彩“乾隆年制”篆款。
6、清 乾隆八年 磁胎洋彩万年甲子笔筒:高12.3cm、口径9.8cm、底径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