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图鉴》,牛贯杰著,北京出版社2024年4月版。
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时任东北大学副教授的青木正儿作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在北京留学。留学期间,青木专注于搜集北京的民俗和戏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限于文献,还有大量的年画、神码、戏单、饭票,等等。青木在华留学时,深切感受到故都北京的城市景观和风土民俗都在发生变化,面临着西化挑战和消失的危险。他从专业学者的角度,一方面物色画工绘制北京风俗,另一方面也有计划地在北京购买图像和唱片资料。
《北京风俗图鉴》所收录的图像,便是当时青木在北京购买的年画、神码及其生活记录的票据。以下内容选自《北京风俗图鉴》,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神码是民间节庆或祭祀仪式上悬挂或焚烧的印有各种神像的木版图画,有时也称“码纸”或“纸码”。娘娘码则是女性神像的神码。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神码。有学者将其分为“纸码”、“门神”与“招财”三种。也有学者认为神码是“最古老的年画”。
如内丘神码最早是画在石壁或墙壁上,因为容易褪色,不能长久保存,就把它做成石雕或泥塑。当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神码被印到纸上以供祭拜。“在内丘和周边农村,春节贴神码是比贴春联还重要的民俗活动。许多农民特别是老太太,虽然一字不识,却认识每一张神码的神灵,还能讲得头头是道,形成当地一整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地方民俗。”
传统的北京新年也极为重视用神码举行祭祀活动,有所谓香、蜡、神码三事一体的习俗:“传香者必传蜡,传香蜡者而必有神码在焉。”
其中,神码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均来自民间,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品。首先,神码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图案和神像极富象征意味,如“鲤鱼”象征“利”,“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桃”象征“寿”,“石榴”象征“子孙”等。其次,神码的绘画技巧虽然简单,但它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深邃,“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亦表现出神圣的感觉,并且还富有宗教方面的情绪”。再次,神码的人物、植物和动物往往混合在一起。最后,各种祖先容像和神像“皆系正面而坐,使人一见即肃然起敬,引起宗教之情绪,此亦可谓神码描写者之特点”。
神码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涉及民间美术、信仰、仪式、服饰等多方面的内容。民国年间,法国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的中法汉学研究所就极为重视这类资料的搜集,先后收藏神码、年画四千件。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关羽既是一个真实的三国历史人物,也是佛、道、儒文化中共同崇拜的神灵。
《北京风俗图鉴》内页插图。
藏传佛教尊关羽为护法。道教尊关羽为“关圣帝君”,为护法四帅之一,既是“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查冥司”的执法神,也是“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保护神和武财神。至于儒家,明代文人徐渭写道:“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犹欢忻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可见,官方和民间对关公的信仰都极为兴盛。关羽生前的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死后谥号“壮缪侯”。北宋时期,关羽先后被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成为国家法定祭祀的正神。元代关羽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年间,关羽被加封为帝君,称“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关羽的祭祀和崇拜。“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志演义》为兵略,故极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顺治年间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年间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后加“灵佑”封号,嘉庆年间平定天理教起义后加封“仁勇”二字,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后加“威显”封号。这便是关羽十一字封号的由来。
信仰关帝已成为传统文化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正阳门有关帝庙,“以门于宸居近,左宗庙、右社稷之间,朝廷岁一命祀。万国朝者退必谒”,祀典在每年的五月十三日。
清乾隆年间,北京有两百多座关帝庙。雍正三年(1725),清廷规定祭祀关帝由原来的一年一大祭改为三大祭,在京师增加春秋二祭。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专门为关羽家乡山西解州的关帝庙正殿和崇宁殿书写祝文。咸丰三年(1853),关帝正式列为“中祀”,祭祀时“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清代礼制规定,每年春、秋季的第二个月选取吉日,以及五月十三日,各地府州县均前往关帝庙致祭,前殿由地方正印官主祭,后殿由丞史、将事、执事祭祀。
玄坛赵元帅
神码中的玄坛赵元帅指的是赵公明。
赵公明是道教的神祇,文献记载他姓赵,名郎,又名昶,字公明,生于三月十五日,终南山人。
秦朝避世山中修炼,功德圆满,被玉帝召为神霄副帅。
赵公明面色黝黑,重须髯,头戴铁冠,身披金甲,外罩绿袍,脚穿绿靴,右手执二十四节铁鞭,左手提铁索,坐骑黑虎随身。
神码中赵公明的形象与道教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下方亦有黑虎。
《北京风俗图鉴》内页插图。
赵公明被民间尊为武财神和五路财神的中路财神。北京民俗中,做买卖的商户常年供奉所谓“三财”,即首财神关圣帝、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除夕时,人们会把财神神码贴上佛龛,边贴边念道:“财神爷老是冲着咱们家笑,应当谢谢他。”这张神码会在正月初二日上供。
初二清晨,“居民商肆,均祭财神”。商人对此尤为重视。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初二祭财神都用五宗大供:猪、羊、鸡、鸭以及用红绿线拴着的红色活鲤鱼两条。铺户的祭祀仪式由掌柜主持,住户的祭祀仪式则由长辈主祭。众人“依次燃烛、拈香、上叩。全体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时,仍由主祭人率全铺(宅)依次三叩首,即请了香根,将非长年供奉的神纸、除夕接进来的一些财神码儿以及黄钱、阡张、元宝等敬神钱粮,一并放到院中钱粮盆内与松木枝、芝麻秸同时焚化,加放鞭炮”。初二当天早上吃的是馄饨,称为“元宝汤”。“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财源滚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一般元宝汤的馅儿有两种,一种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儿,一种是以羊肉和白菜为馅儿。
至于逛庙,正月初二和九月十七日是逛财神庙的日子。“京师广宁门外财神庙,庙貌巍焕,报赛最盛。”“倾城往祀,商贾、妓女尤夥。庙祝更神其说,谓借神前纸锭怀归,俟得财当十倍以酬神,故皆趋之若鹜也。”
星科
神码“星科”以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等为基础,结合历法、天文、气象等知识,选取良辰吉日进行祈福祭祀等活动。
《北京风俗图鉴》内页插图。
“星科”神码用于正月初八顺星节的祭祀活动。所谓“顺星”,是指“剪灯花纸拈成鸡爪样,蘸油置灯支碗中燃之,初供四十八盏,继与家人各按值年之星盏数形式燃之”。祭祀完之后,将灯花散置于门户、井灶各处,谓之“散灯花”,或谓之“散星”,辟除不祥之意。
在北京,顺星节的民俗活动大有看头。“主人先在院子中间摆上八仙桌,挂起一张神码儿——九颗星星的周围环绕着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的一个周期(作者注:即“星科”神码)。另外还有一张老寿星的纸码儿也立在桌上(作者注:即下文的‘本命延寿星君’神码)。”家人再摆上一百零八只“灯花”,“这是全家人动手提前做好的供品——先拿黄土泥捏出一百零八个一寸直径的小泥碗,晾干备用,叫作‘灯盏碗儿’。再拿高丽纸裁成小条,捻成一百零八个纸捻儿,用香油浸透,拿铜钱压在碗上,让它直立不倒。其中有一个灯花稍微大一点,把它摆在寿星面前,其他的灯花在桌面上码成一个‘顺’字。剩下的从桌前地面上排列成行,一直排到大门口。桌面上还要摆上五碗元宵。灯花全部点燃,烧起高香,大家依次行礼。礼成之后把所有的纸制品放到芝麻秸、松树枝上一烧,仪式结束。元宵全家分而食之”。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在祭星之日游人最盛。正月初八“这天,以卜巫者流的生意最佳,卦摊命馆,触目皆是,他们扮得僧非僧,道非道,故作种种奇怪模样,藉惑那些趋利避害之徒,无不市利三倍”。清代竹枝词道出了这有趣的一幕:
与君对面语平和,先问年庚是几何?谈相全凭青白眼,评量真喜阅人多。
白云观内有顺星殿,列有二十八星宿和七星神像,“祭者向己命所属星宿虔诚叩礼,敬献香烛并油钱,能消害致福,确否待考,此种风气,至今未泯”。晚上有祭星大典,“在大殿香案上排列一百零八盏灯,两边有二十八宿和七星星盏。方丈率领全体道士,衣法服,鸣鼓击钟,诵《玉枢经》,祈祷灾除福降,国泰民安”。凡星灯以尽为度,不再添油加灯芯。
床公床母
关于床公床母的崇拜,最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记载,崔大雅在翰林院值班时,皇帝夜里忽然降旨,令其撰写一篇祭祀床婆子的文章。他“恍然不知格式”,去问丞相周翰长。翰长告诉他,和平常写文章一样,只要把皇帝派去致祭之人称为“典司床箦”即可。
《北京风俗图鉴》内页插图。
由于床母是守护生育的床神,有些地方在妇女待产时祭拜床母,有些地方则是等小孩出生后进行祭祀,如北京民俗是小儿出生后三日举行“洗三”仪式时祭祀床公床母。在东北地区,床公床母传说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有九十九个儿子,后来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民间将文王夫妇视为“多子多福”的楷模。床公床母“一般设有塑像和画像,有时在床头摆上一只插着焚香的碗,就是床神的神位了”。
北京的“洗三”当天,必招收生婆到家,酒食优待。然后由本家将神纸(俗呼娘娘码儿)并床公床母之像,供于桌上,供品用毛边缸炉(北京点心名)五盘。由收生婆烧香焚神纸,毕,将火煮之槐条水倾入盆内,旁置凉水一碗及两盘,一盘盛胰子、碱、胭脂、粉、茶叶、白糖、青布尖儿、白布数尺、秤权、剪子、锁、镜等物,一盘盛鸡蛋、花生、粟子、枣、桂圆、栗、荔等物,均用红色染过。诸亲友齐集床前,将各色果子投数枚于盆内,再加冷水两匙、铜圆数十枚,名为添盆。添毕,由收生婆洗小儿。洗罢,将小儿脐带盘于肚上,敷以烧过之明矾末,用棉花捆好。所有食物,全由收生婆携去,洗三告终。
“洗三”仪式要给一众印在纸上的神码烧香上供。这些神码一套有十几张,“它们被摞成一沓,一张压一张,每一张只需露出上头写着神仙名号的一小部分,把它们折成同样宽度夹在木架上”。这些神码从上到下依次是:灶王爷、家宅六神、痘疹娘娘、引路娘娘、伙伴娘娘、奶母娘娘、接生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天女娘娘、白衣慈悲送子娘娘、天地之神等。这些神仙娘娘都是吃素的,因此上供不摆槽子糕。炕上另单供着床公床母的纸码儿。供桌最前边是香炉和蜡扦。蜡扦下边挂着三样东西:一串黄纸钱、一串纸做的银元宝、一串黄色硬纸剪成的“阡张”。阡张代表一架天梯,神码焚烧之后各路神仙就登梯子回到天上去了。
家宅六神
家宅六神是指六位驱鬼护宅的神仙。
神码中上排中间的是灶君,左为户尉,右为门神;下排中间的是土地,左为井泉童子,右为三姑夫人。
《北京风俗图鉴》内页插图。
灶君司管饮食,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王定福神君,又称司命真君,在家宅诸神中地位最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古代家庭生活的核心内容,连官方的家庭人口普查亦称为“排门点灶”。北京风俗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祭灶王,“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图灶神锓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
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祀余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余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北平旧曲唱出祭灶送灶君的情形:“腊月二十三,呀呀哟,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间善恶言。一张方桌拦在灶前,阡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饼子,正素两盘。当家人跪倒,手举着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
门神和户尉是镇宅之神。户尉是道教守卫家门的神祇,左曰“门丞”,右曰“户尉”。古代很早就有大门贴门神的传统。据《后汉书》载,新春百官官府“设桃梗、郁垒、苇茭”。《风俗通》曰:“桃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立桃符于门户上,画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门神的名目到后来逐渐增多,包括关公、钟馗、秦琼、尉迟敬德等数十种。
土地神是地方的保护神。神码画像是穿便服、戴帽子的老人,“面庞圆而丰盈,长须,两眼微眯,慈眼善目,福态吉祥”,小鬼、判官侍立两边。土地神的崇拜非常普遍,各地都建有土地祠、土地庙。如京师宝泉局土地祠“所塑皂隶四人,素灵感,炉头铸工皆时祭赛”。有趣的是,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是唐代的韩愈。这与《宋史》中记载的临安太学以岳飞为土地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姑夫人是主管如厕的厕神。厕神是道家及民间祀奉司厕之神,有紫姑、厕姑、三姑、三霄娘娘等称谓。有些地方有正月十五迎厕神的风俗,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三姑夫人形象,妇女们站到厕所、猪圈旁边迎接她,祭祀时也会烧化三姑夫人神码。有些庙中的“百子堂”中常有她的牌位或塑像,多与其他神像合祀。
井泉童子是指庭院中的井神。《酉阳杂俎》中载:“井鬼,名琼。”杭州有正月祭井神的传统:“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庋井栏上掩之,谓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码。”等开井汲水时,指蘸拭目,令目不昏。
原文作者/牛贯杰
摘编/何也
导语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