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对钓鱼的最早记忆,是在读初中时,在镇上渔具店买了一根竹制的插节鱼竿和鱼线鱼漂。那时的漂是塑料空心漂或者鹅毛管做七星漂,在单钩线组上挂一粒绿豆粒大的咬铅。
现在想来,那老式塑料空心漂的吃铅量很大,那一粒咬铅是太轻,所以估计到不了底,钓浮的可能性很大。鹅毛管做七星漂,咬铅又太重,所以钓得又太钝。那时,对悬坠钓一无所知。记忆里,好像只钓到过几次鳊鱼,鲫鱼好像钓的很少。主要由于饵料未到底或太钝造成的。钓浮和铅坠到底,对新手来说,漂相很难把握,所以中不了鱼也很正常。加之那时饵料是普通黑蚯蚓或者菜籽油和面粉团,窝料是菜籽饼(油粕)。那时,还没有调漂的概念,不知道加减铅让线组达到某种平衡。
在2013年左右,开始接触台钓,开始学习实践调漂,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四钓二时期
起初钓鱼使用线组主线是1.5#以上,子线0.8#以上,钩子是伊豆3#。浮漂用的是吃铅1-1.5克左右的,那时对浮漂吃铅量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得有两次网购买了吃铅三克以上的两套鱼漂,现在还闲置在那,野钓鲫鱼根本用不了这样的大漂。那时的困惑,不管如何调漂,他们老手说的顿口很少见。有时用吃铅1克左右的小号漂,认为漂越小,越灵敏,但是往往根本出不了口。那时,是忽视了线组和浮漂的搭配和协调。把眼光盯在鱼漂和铅座,牢记调四钓二的公式,看各种教程,越看越糊涂,越看越不会调漂。
第二阶段:双钩带饵调漂
主线开始用1.0的,子线用0.8的,钩子用3号袖钩,浮漂用吃铅1.5克的。用带双饵调漂,如调6目,带双饵看浮漂剩余目数,比如剩余1目,那就钓1-6目。1目最钝,6目最灵。只要在1-6目之间,钩到底是不成问题的。在实际钓鱼中,鱼口明显,中鱼率也大大提高。但顿口机率还是很小,送漂的概率很大。一则可能是本人视力原因,小顿口看不清,二则由于双钩在底下的状态偏钝。往往是双钩到底,或上钩弯曲、微触底。鱼吸饵瞬间出口当然不明显。
第三阶段:挂单饵调漂
近半年来,对调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选用线组一般主线0.6号,子线0.4号,钩子1-2号金袖。野钓实践中,使用下钩挂饵调漂法。具体操作步骤:重铅找底——下拉浮漂——离底调2-3目——下钩挂饵(反复挂饵抛投)——带饵调至2目——上拉浮漂调至3目左右。这时钩在水底状态是,下钩触底,上钩离底或微触底。这样大大提高线组的灵敏度。顿口明显,中鱼率极高,基本都是正口鱼。钓快鱼或轻口鱼,用这种调漂方式,出口明显。另外,上钩带饵调漂,是偏钝的一种调法,适应于杂鱼多,鱼口慢的情况,漂相以顶漂为主。
影响调漂的其他因素:
一、线组:懂得了线组的搭配与浮漂的协调关系,水深和用漂的关系。简单讲就是,线组大小、水深与选用浮漂吃铅成正比,公式:选漂吃铅量=(水深+线号)÷2,根据走水情况适当加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质是让水线适度绷直。小时候玩过土电话的都知道,必须两头绷直,声音才能传导。铅的作用是让水线绷直,信号传导就灵敏及时。但是不是绷得越直越好,绷得越直,浮漂的上升力越大,鱼吃钩拉不动鱼漂,漂相反应不出来。也会造成不出口。
二、饵重:饵重也是调漂容易忽视的,搓饵和拉饵,饵重相差很大,带饵调漂也会有差异。差异主要在调目上,搓饵调目可适当调高一些。拉饵一般调低些。
三、钩距:这个因素是容易忽略的,钩距太小,顿口也很难出现。建议钩距在所用浮漂2-3目长度左右为宜。原因和双钩在水底状态有关。
以上是个人粗浅的实践心得,欢迎批评指正。
(图片源自网络,内容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