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还记得在笔者年少的时候,家里面养了三只狗,严格来说它们三个也算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儿子,一个都不少。当年我观察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配种的时候,这个狗儿子是不会主动对自己的妈妈“图谋不轨”的。
但是这个狗儿子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被我们送给了楼下的邻居。邻居想要这两只狗狗互相配种,但是这个狗弟弟却也不会对自己的狗妹妹下手。
但是这不是最有趣的地方,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楼下的小公狗会对我家的母狗下手,我家的狗儿子会对楼下它自己的妹妹下手...
当时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它们已经分开太久了,互相不认识了。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的吗?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笔者发现动物的交配机制确实是非常的有意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科学界对动物的繁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手段,能够识别亲属与非亲属,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对与自己有起源关系的异性表现出低欲望。
例如野兔,这种动物在自然界属于是独居动物,因此它们在成年之后是不会和自己的家族成员生活在一起的。甚至有些时候,野兔和自己的家族成员还会因为领地,繁殖权等原因处于竞争关系。
那么它们是如何分辨自己的亲缘呢?答案是气味,它们会通过DNA编码间不同个体间的气味,分辨交配对象是否和自己存在亲缘关系,如果亲缘关系过近的话它们会拒绝与对方进行交配。
而对于鼠类来说,很多鼠类属于群居动物,但是它们成年且进入繁殖期的时候,它们便不会再继续和原有的家族成员进行联系。但是如果实验人员强行让已经成年的田鼠个体和自己的家族成员生活在一起,那么它们就会推迟自己的繁殖期。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南方狒狒的身上,除此之外其他灵长类动物也会避免和自己的近亲交配,甚至出现社会化的灵长类动物个体还会避免和平时关系要好的异性交配,而是尽量选择陌生的异性进行交配。
类似的情况其实广泛的出现于群居动物身上,作为群居动物其在成年后不会和自己的家族成员分开,所以这些动物不需要依靠气味就能分辨出自己的近亲,而且在交配的时候它们也会避免和近亲交配。但是如果强行将家族成员分开呢?它们确实就有可能出现认不出来的情况。
就像是狗,这种动物在自然界就是群居动物,这是它们的本性,是人类社会将它们强行分开的。所以越小离开自己母亲的狗,在长大之后就越有可能不认自己的母亲。但是如果从小就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狗,的确在很多时候会避免和自己的母亲发生冲突,也不会欺负自己的母亲。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群居动物身上也有,比如类似的马不欺母。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也是马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随着对动物繁殖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似乎很多时候,动物也不会避免近亲繁殖。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一些个体它们似乎并不排斥和自己的近亲进行交配。或者说,它们热衷于和自己的近亲交配。一些情况是动物没有办法和其他的异性进行交配,它们只能和自己的近亲交配。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选择与近亲交配,以达到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目的。因为和近亲交配,总好过没有交配机会。但是另一些个体,则会突破这种“伦理限制”,它们会主动的寻求与近亲交配的机会。
这是因为动物交配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避免近亲交配则是为了避免基因缺陷的出现,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存在更多的生存机会。
但是如果一个动物想要尽可能多的传递自己的基因,那么近亲繁殖莫过于最好的选择。
因为这将会使得自己的基因最大比例的被传递给下一代,另一方面与其“耗时耗力”分辨自己的近亲,直接选择任何能够看到的异性交配,也是一种更加“节能”的选择。而这种个体,往往能够在交配季进行更多的交配行为,最大效率的传播自己的基因。
而这种动物的后代,往往也会存在类似的行为,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这些动物继承了其父辈的基因所导致的。因为在其父辈的基因中,与近亲交配其实也是一种本能,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自私的基因”吧。
但是可怕的是,这种个体相较于“正常个体”而言,有着更多的交配机会,他们所诞生的后代数量往往高于“正常个体”。而在这类个体所产生的种群中,大约只有17%的新个体会选择回避近亲繁殖。一旦某一种群出现了自私个体,那么几代后这一种群可能全部都会成为自私个体,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
而在这时,这一种群或许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也许在我们人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例子,例如欧洲的王室病“血友病”,还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说不定自私个体,早就存在于人类之中了...
参考资料
动物不惧近亲繁殖[J].科学大观园,2021,(10):7.
这是人类世界的禁忌,却在动物中普遍存在[J].中国科学探险,2022,(0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