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无法吹动的扇子: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08-06

无法吹动的扇子: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文/王彦

天热,汗流,一进门先灌几口凉水,然后摸出友人赠我的折扇,哗地一把撒开,扑哒扑哒地用力摇起来,顿觉畅快。

甩开膀子猛摇一顿,喜滋滋地对友人感叹,你送我的扇子太好,风力十足。却见友人默默地踱步到我跟前,惴惴然,欲言又止。我知他是个含蓄的人,便一边大力挥动扇子,一边急切地凑上去追问他满眼的“别别别”是何用意。

可能是因我摇扇的力度过于让人心焦,他迟疑半晌,最终字斟句酌地说:“呃……其实这把扇子……呃……最好不要用来扇风。”

啥,不要用来扇风?这世间居然还有不能拿来引风纳凉的扇子?

一脸错愕的我,缓缓举起手中神奇的这柄,认真打量起来——

玉竹扇骨。洒金扇面。

妙就妙在在扇面上题写的王维《饭覆釜山僧》一诗,为友人亲笔所书。每一个字外柔内刚,细看全篇又儒雅含蓄,颇具疏朗和谐的形式美和冲淡潇散的韵致。作为一名造诣高超而谦逊低调的书法家,友人对自己所题的这幅扇面也颇为自得。

而我一直以为,只有这样绝妙的好字,才能扇出甜美的香风,所以一有机会便得意洋洋地拿出来扇一扇,扇起来还格外带劲。

事到如今,面对我这粗人提出“为何不能扇风”这样的“专业问题”,友人再也按捺不住。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打开话匣,如数家珍地讲解起折扇的前世今生来。

原来扇分两种,除居家旅行必备之家常便扇外,还有一种是脱离了低端需求而矜持于世的文人扇。所谓文人扇,就是赋予了人文气息、注入了文化内涵、标志着文人身份、彰显出独到审美的扇子,尤以折扇卓著。

其实折扇自日本传入以来,一开始就以文人扇模样示人,以庙堂之物自居。明代永乐帝喜欢折扇,亲自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后,分赠大臣。百官莫不以得到一柄折扇而自豪,折扇也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民间而言,以扇赠人,以扇会友也渐成风气。

由此可见,同为折扇,要从实用性的生风之物进阶至观赏性的怀袖雅物,非得经过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转化不可。正如我手上这柄,开度小于普通折扇,经友人兴会之笔点化的宣纸扇面穿入朴素大方的玉竹扇骨后,马上成为气质超凡、身价不菲的艺术品,成为展示情怀、表达情谊的绝佳载体。

凡人如我,肉眼所见的好也仅局限于扇面上的字画,殊不知各种配件都极其讲究。可谓扇小乾坤大,扇骨、扇面、扇坠无一不精,设计、用料、配饰无一不妙。

友人讲,扇骨好似人的风骨。所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慎取舍,知轻重”。扇骨的开合自适,可用可藏,正好应了《周易》的这句。因此,扇骨的选择既体现主人身份,又体现个人风雅与志向。既贵又雅,唯竹可以。因为竹更能彰显刚中有柔、文雅有致的文人气质。扇骨一般选材生长三年以上存放六年以上的玉竹为佳,若用斑竹,则需晒黄晒透,双边花纹对称……

那么那么,听得目瞪口呆的我按下扺掌称妙的冲动,抢过话头就问,到底为什么不能拿来扇风呢?

友人无奈无语无助地瞪着木鱼脑袋的我好一阵才说,讲这么多都没明白吗?

奈何友情过于深厚,面对我如此愚钝的人,宅心仁厚的他摇摇头,不得不继续往下说。

一次,他写出一幅精美绝伦的扇面,穿好扇骨后,一时没忍住内心的得意,破例在他人面前炫耀了一下。那人接过扇子一边品看,一边习惯性地扇起来。每扇一下,友人的心就被揪一下,那人噗噗噗地狂扇,他的心就咚咚咚地狂跳。急忙收回,心痛之余,再也不肯拿出示人。

他意犹未尽,又补充讲了一则笑话。民国时期,有两个爱扇之人在一起交流用扇心得。甲说,我这扇子实在是太好,为了不费扇,我每天只打开一骨儿扇风。乙说,你竟然还舍得拿来扇啊?我打开扇子从来不摇,我脑袋摇,照样有风。

现在明白了吧,折扇是娇贵的文玩之物,连打开和折上都有门道,随意开合甚至摇晃,都会让扇子易折、易损、易脏。

哦哦哦,绝不能让心爱的扇子因我的无知而受损。我急忙战战兢兢地将扇收好,恭恭敬敬地请回布袋。

后来,我原汁原味地把这番讲解转述给了另一个朋友。她带着膜拜的表情听完所有知识点后,决定附庸一回风雅,恳切地托我求扇一把。

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友人爽快地应承下来。扇子两面一画一书,画是吴门画派青年名家的小写意山水,字是友人以精致小行书题写的陶渊明的诗。穿上晚清雕花扇骨,配着黄杨木莲子扇坠,置入香樟木的扇盒,各物件照应得体体贴贴,风致大佳。

我小心翼翼地把扇子交到朋友手里,千叮万嘱——

绝对绝对别拿来扇风!

作者:王彦,现供职于重庆市文联理论研究室

哈士奇怎么养?

家猫品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