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禅茶一味:探索佛寺香火气中的茶叶世界

03-28

禅茶一味:探索佛寺香火气中的茶叶世界

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茶,有“提精神、驱睡魔、令坚定”的品德。古往今来的很多禅师,都会在寺院的园子或山坡上开荒种茶,称为“出坡”,也是一种修行。其实,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很多名茶,都出自佛寺,由僧人们亲自种植,以寺院名为茶名。


世人皆道:“禅茶一味!”但在面对这些好茶的时候,我却劝你不如“一味馋茶”。在古代中国,禅是茶的加持赋能,茶是禅的具象表达。这也早就确立了寺庙名山与好茶不可分割的属性。

对修行者来说,茶的确是一味醒脑提神、帮助修行的良药,恰能帮助佛教修行的僧人们打坐参禅,缓解身心疲惫。因此,在你求姻缘、求事业的间隙,不如跟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禅茶的魅力吧!


1、径山茶

深藏于佛寺的茶,名声最大的就是径山茶了径山茶及径山茶文化,可以追溯至盛唐。史载,天宝元年,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在五峰之巅亲手种植数株茶树,采摘来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禅之昏寐。数年之后,茶树蔓延山谷,茶味芳香鲜爽。

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列为五山十刹之首,冠盖丛林,成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日本多名僧人,包括著名高僧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都慕名前来学习,径山禅寺更是成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南宋宝佑三年(1258年),日本僧人南浦绍明来到宋朝,访明师,学佛法。他礼拜虚堂智愚禅师为师,每日勤勉修行。

当时,虚堂智愚禅师住持杭州径山寺,南浦绍明就跟随师父住在径山寺,每年春天,南浦都要跟着师父一起下茶田,踩着温润潮湿的泥土,亲自采摘春茶,参与制茶。然后,择一个清净殊胜的吉日,虚堂智愚禅师带领全寺僧众,按照佛教仪轨洒净、礼佛、举行茶宴,用一碗茶汤,勉励僧众们精进求法,不可怠惰。智愚禅师还为茶宴制定了独特仪轨,传承至今,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径山茶宴”。

九年后的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学成归国,随他一起东归的,除了佛法,还有虚堂禅师所赠的亲笔偈文、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

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回到日本之后,南浦绍明住持崇福寺整整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中,他一边传授禅理,一边发扬从径山寺带回来的茶宴之礼。

这套茶宴仪轨在日本几经演变,加之后来被茶圣千利休发扬光大,最终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体系。

恢复的径山茶宴,基本流程为:张茶榜、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供佛、行茶、茶话开示、敲下堂钟等系列流程,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清规中的茶礼形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大佛龙井

浙江省新昌县,从古至今都是出产贡茶的宝地。龙井茶中的翘楚“大佛龙井”就产自新昌。

虽然“大佛龙井”这个商标,是2002年才注册的。可是,大佛龙井这种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存在了。新昌有间千年古寺,叫大佛禅寺。绿荫掩映下的黄色佛寺,里面真的藏着一尊大佛。大佛前,有一口古老的井。甘洌的井水冲泡一杯大佛龙井,那个味道让人入口难忘。

大佛龙井的故事,源自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道林禅师。新昌古称剡县,自古以来,就是浙江佛教氛围最浓郁的地方。晋朝乱世时,许多名士跑到这里逃离纷争。支遁禅师,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佛教高僧,名声甚大,被尊为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开山祖师。

支遁禅师生性自由而浪漫,常常出没于剡县、石城。他在山中种梅、养马、放鹤、吃茶。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当时的名士高朋。百年之后的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杂咏·茶瓯》中,也有写到这位高僧:“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支遁禅师晚年的时候,在石城山之畔建立栖光寺,后来的另一位晋朝高僧昙光也成为他的追随者。支遁禅师嗜茶如命,每日修行必以茶为伴,昙光因此也得以深谙茶味。

昙光修学有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依山建起一座“隐岳寺”,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之余,他率领寺中僧众,在后山开荒种茶,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施茶品茗。隐岳寺后山茶园生长出来的,就是今天的大佛龙井,而以茶礼佛,自那时起,就成为大佛寺的传统,沿袭至今。


3、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誉数百年的云南名茶,因出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明一统志》中记载:“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记述:“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明代翰林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亦有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由此可知,明朝时感通茶已名扬天下。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的技术,还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僧人讲论佛理、招待施主、品茶参禅;寺中还专设了一个执事职位,称为“茶头”,专事烧水煮茶之事。除此之外,感通寺门前还常常派有“施茶僧”,向路人香客惠施茶水,以为佛门之恩泽善意。

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中僧人印光法师以感通茶相待。对坐吃茶过后,刘维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记载自己对感通茶烹饮技巧的见解:“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

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

后来李元阳出资,在感通寺山上的泉水“寒泉”之畔,修建“寒泉亭”,以纪念此次茶晤。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也在《滇游日记》中,记下感通寺茶树的风姿:“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如今的感通茶,依旧是云南地方知名的好茶,还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喝的“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茶。


4、慧明茶

惠明茶,是产自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著名佛茶。最初,由一位游方僧人惠明种植,故名“惠明茶”。

惠明茶的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余年,始终是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好茶。根据记载,中唐时云游四方的僧人惠明,被南泉山美丽景色深深吸引。后来,他在此结庐修禅,并在禅房旁广植茶树。惠明和尚乐善好施,时常为四周百姓除病解痛,备受乡民爱戴。“乡民感其德,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以其名筑寺,并将寺旁茶树,称为惠明茶。”

历朝历代爱茶的文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好茶的赞美。清代诗人严用光,就曾写过一首长诗《惠明寺茶歌》:敕木峰高插苍旻,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叶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滋云蓄雾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我闻当年陆羽著茶经,苦荈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别高下,千秋俎豆祀茶神。洛阳卢仝最相识,饮过七碗无逡巡。……

这首茶诗,讲遍了惠明茶的来历、种植环境、茶叶颜色、茶汤滋味,还慨叹当年茶圣陆羽没能踏上过景宁的土地,没有品尝过惠明茶的鲜醇,是一大遗憾。

明代成化18年,惠明茶被朝廷列为贡茶,当时的翰林郭忠修在其编著的《处州府志》中,记载了浙江官员以惠明茶朝贡的场景:“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惠明茶再度被嗜茶的乾隆皇帝选为贡茶。

据景宁当地人说,惠明茶最绝妙的搭档就是景宁当地的南泉山水,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以天地为庐席,饮一杯惠明茶,看来可谓是人生至为高雅的享受了。

5、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时被称为“普陀白华顶茶”“普陀山云雾茶”,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为名字,普陀山上多家寺院都有种植。在电视剧《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上仙斗香时,紫熏的香露配方中,就有一味“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普陀山的茶。关于普陀山和普陀茶,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时,日本僧人慧萼来中国参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偶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慧萼想将佛像带回日本,便在参学结束后,带着观音像,东渡回国。东渡的船只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海上突然涌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慧萼不论怎么努力,铁莲花都顶住船只,让他行驶不得。

慧萼和尚领会到,是这尊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那座精舍,就是今天的普陀山普济禅寺,慧萼和尚无法带走的那尊观音像,也因此得名为“不肯去观音”。

江南水乡,茶树福地。普陀山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普陀僧人所制的茶就已声名远播。明朝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写道:“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沦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如今的普陀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味道清新爽口、味醇宜人、茶香圆融、回甘绵长。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味醇宜人

最初的普陀佛茶,就是生长在普济禅寺后山的野茶,当地的僧人们一直认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都是来自观音菩萨的馈赠。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国力的兴盛,普陀山上的寺院越来越多,普陀佛茶的名声越来越大,普陀山上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品茶,并以茶供佛,有施主来寺庙供养香火,僧人们也会以佛茶作为酬谢。

清朝康熙时,《定海县志》上记载:“普陀山白华顶之茶与莲同为贡品”,《普陀洛迦志》中也有记载,说普陀佛茶“在清光绪年间列为贡品。”

正所谓:观音不肯去,普陀有茶来。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大海环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南海普陀由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的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共同结构成普陀山观音道场。

作为世界知名的道场,普陀山有观音菩萨加持力,诸佛菩萨加持力,龙天护法加持力,高僧大德加持力,以及虔诚信众的加持力。虔诚的信徒们去普陀山,为了忏悔业障,要发起忏悔心,也一定要靠菩萨加持,忏悔心一来,业障就消除的差不多了。如果大家虔诚的去朝拜观音菩萨,还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到普陀山,求姻缘求子的朋友,首先要参拜南海观音菩萨。它坐落于岛上双峰山,周围碧波荡漾,潮音频传,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每年到普陀山求告的信众都络绎不绝


而除了南海观音菩萨,普陀山中寺庙林立,其中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最为著名,无论是参拜或散步都很好。山中寺庙大都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点缀在层峦叠嶂之间,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景色秀丽;普陀山四面环海,极目远眺烟波浩渺,令人心境旷然。


6、峨眉山:普贤道场,禅茶重镇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人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蜚声中外。

普贤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印度转轮圣王的第八个儿子,曾经“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了帮助释迦牟尼兴教,于是隐本垂迹,现菩萨相,专司佛之“理德”,以行教化度人。“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须弥。”

也就是说,峨眉山本身在佛的眼光里,仅为不起眼的沧海一滴水,但是因为有了普贤,却使峨眉山有了整个佛界的地位。山之虽小,功用却大,纳佛教于一山,传名于全国,受到各地佛教徒的礼敬巡行。

峨眉山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

峨眉山茶,香闻世界。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

峨眉山自古产茶,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峨眉山茶从事生产活动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们仍可以看得到树龄达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树。

在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国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都与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缘。汉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晋代,峨眉山茶就已扬名;宋代,山中道、佛两门大面积发展人工茶园。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万历皇帝朱翊君先后御赐茶园与峨眉山,要求广种禅茶,精制贡茶。

峨眉山有机茶园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载体。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曰:“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宋时,诗人陆游在《煮茶诗》中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为峨眉雪芽增添了几分禅味。因寺庙地处深山,多盛产茶叶,僧以茶当饭,以茶食客,广结善缘。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园,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采茶。“风推万松吼,茶烹千古雪”,成为峨眉山茶乡一道奇特景观,故称此茶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顶

峨眉雪芽,具扁、平、滑、直、尖的特点,泡之香气清香馥郁,色泽嫩绿油润,汤色嫩绿明亮,口感清醇淡雅,叶底嫩绿均匀。

峨眉雪芽



7、九华山:地藏道场的九华佛茶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九华山以此得名。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现存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山上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每月朝礼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九华山则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境况。

在朝礼的信众中,有求子、求财、求健康等满愿的事情,灵感事迹不胜枚举。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我国佛教四大圣山之一,也是著名的九华佛茶的产地。它地处安徽青阳县西南,因其九峰高出云表,形似莲花,故称九华山。

九华山的佛光祥和耀目


后疫情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去九华山,祈求平安健康的生活。湖边巨大的地藏菩萨金身像,远远望去威严肃穆,令人心安。根据唐代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所载,九华山佛门开创者是僧人金乔觉,为新罗人,世称“金地藏”。唐开元末期,他来华交流佛学,于九华山悟道,“宴然独坐,苦行修持”。

佛刹庄严宝相,佛茶绝世独立


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8、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大红袍祖庭


对新茶友来说,茶叶品类名中有几个大坑,比如安吉白茶,比如大红袍。因为安吉白茶不是白茶,而是绿茶大红袍不是红茶,而是乌龙茶。要问大红袍这个坑是谁挖的,与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有关。据说明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

天心永乐禅寺原名“山心永乐庵”

丹霞地貌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而其中天心问茶漫游道是岩茶和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全程7.5公里,是包含天心寺以及岩茶最核心的小产区三坑两涧在内的一条风景秀丽的山路。沿途会看见在烂石和山涧里生长的茶树,足以让人的身心得到一次净化。对喜欢岩茶以及大红袍的茶友来说,天心永乐禅寺以及武夷山也算是此生必去的朝圣之所。


武夷山岩茶道,求茶有道

武夷茶“大红袍”名字的由来:

明朝洪武十八年(西元1385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顺利进京考中状元。

回乡省亲,再过武夷山,知恩图报,到天心禅寺向和尚致谢,和尚辞谢:"不是我救了你,是茶救了你。"问茶出处于天心寺后身九龙窠峭壁,遂在当地县令陪同下,于九龙窠峭壁茶树下,设供桌行供奉仪式后,脱下状元大红袍,绕茶枞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大红袍”名相背后的,是人们乐见于僧家救难利生、儒生知恩图报、和尚修行无我境界。

“大红袍祖庭”的由来: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大将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作为儒、释、道并举的名山武夷山自然也在寻访之列,时张三丰确实正归隐武夷。

胡潆于永乐十七年抵达武夷山,遍访各寺院,无果而终。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禅茶,目睹了僧人精制“大红袍”的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典故,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恋栈月余,后将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

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品了天心寺的茶后,龙颜大悦,遂赐封天心禅寺为“大红袍祖庭",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

永乐皇帝敕封的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天心寺的旧禅院里,见证了几百年来天心永乐禅寺的兴废荣辱。而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茶“大红袍”渐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9、有史记载第一个种茶之地:蒙顶山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慧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茶树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茶中故旧是蒙山,但识茶祖吴理真

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产于四川名山县的蒙山,此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后失传,1959年在总结宋代“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蒙顶茶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其中最顶级的当属甘露、黄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蒙顶茶并非某一种茶,而是指以蒙顶山为核心一片区域内所产的茶叶,其中尤以

蒙顶甘露与蒙顶黄芽为贵——前者是未经发酵的绿茶,茶汤鲜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则是轻发酵的黄茶,口感温和,入口有回甘。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产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其中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茶的代表。

蒙顶茶园。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现存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建筑古刹,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成为贡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茶在唐朝时便是有名的皇家贡茶。明代的宋雷在《西吴里语》中为贡茶排序时,更写道:“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十”。山中有诸多寺庙,以永兴寺、天盖寺、智矩寺最为知名,以前很多茶树都是寺庙的财产,因此贡茶很多时候都是有寺院和僧人负责采制,这也让很多僧人成为制茶大师。

如今的蒙顶山茶园每年都有爱茶人来探寻

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在物欲之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繁冗的生活中回归自我?我们,需要一颗懂得禅茶一味的心。于寺院殿阁檐壁之间,于青山与流云之间,喝茶问禅。每一杯茶汤里,都有湖山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有古人智慧,亦有今人趣味。

若要再问禅茶是什么?只见,青山隐隐、水迢迢。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泽青茶道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海象牙的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