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0辆奔驰排成一列,目的是接一只价值400万的天价藏獒。
而到了2012年2月,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马俊仁的藏獒,直接喊出了4,000万身价,看似如日中天的藏獒市场,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之后的几年,藏獒的价格一落千丈,狗园的藏獒卖不出去,几千家獒园接连倒闭,青海大街上,到处都是流浪的藏獒,甚至最后直接被送进了狗肉馆。
一提到藏獒,你肯定认为它长得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但其实真正的藏獒,却不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藏獒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曾经身价千万的藏獒,又为什么沦落到流浪的地步呢?这一切都跟人类的贪婪离不开关系。
把文章看到最后,一定会刷新你的三观。
那我们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藏獒的故事。
藏獒是很古老的犬种,原产地青藏高原,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了藏獒的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世界上好多的大型犬,例如匈牙利牧羊犬、圣伯纳犬、纽芬兰犬,都含有中国藏獒的血统,因为它对主人很忠诚,对领地内的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所以开始它是牧民的好帮手。
在历史上,它也是部落首领或者国王的最佳护卫犬,藏獒在藏族人的眼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
传说在很多年前,西藏发生了灾害,一个骑着藏獒的僧人拯救了藏民,所以早些年藏民对藏獒一直有敬畏之心,青藏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藏獒天性彪悍的性格。
藏獒其实叫藏犬,只有优秀的藏犬才能叫獒。
民间也有“九犬出一獒”的说法。
传说在古代,人们为了得到最优秀的犬,往往将很多同年纪的幼犬,放在一个窑坑里边,每天只提供极少的食物,或者根本不提供食物,让它们自相残杀。
因为犬类有这样的特征:会吃死去同伴的尸体,狼就是个例子,狼被猎夹夹住以后,如果猎人没有及时把这个猎物带走,那它就会被同伴吃掉,古人之所以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训犬,就是为了激发它们身上的狼性,经过这种残酷的竞争之后,活下来的就是獒。
这种训练方式在《左传》和《史记》上都有记载,经过历史几千年的沉淀,再加上西藏恶劣的环境,使得藏獒的战斗力不断提升,这也给现在的人们炒作打下了一个基础,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藏獒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就这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张佩华。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对他不是很熟悉,但是在80年代,张佩华可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在1984年,出演电视剧《昨夜星辰》后爆火,之后又在《婉君》《雪珂》《望夫崖》等电视剧中,出演一系列儒雅小生的形象,在台湾一度成为琼瑶戏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就是这个人将藏獒带进了大众的视野,张佩华不光是明星,更是一个资深的养狗爱好者,当时他在美国,不惜花了25,000美元买回来了一只藏獒,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他一部戏的片酬。
当时台湾很少人知道这个品种,再加上张佩华经常带着这只藏獒出席活动,以至于藏獒成为上流社会人们追逐的新标杆,张佩华也因此被称为“藏獒之父”。
在这样的风气下,80年代末的台湾藏獒身价飙升,一只藏獒幼犬能卖到20-30万台币,折换成人民币约4.35万元,而当时大陆城镇居民的收入还不到1,300块,在这巨大的市场和利益的诱惑下,一个河南农民嗅到了商机。
这个人就是使藏獒在大陆流行的人,他叫王占奎,王占奎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由于他喜欢养狗,在改革开放以后,便在河南经营着一家养狗场。
1985年,一个福建商人带着几张藏獒的照片找到了王占奎,希望他能够在内地找到这种狗,然后转卖到台湾去从中赚取差价。
起初王占奎并不认识这种狗,恰巧他们当地有一个从西北回来的劳改犯,带了一只狗回来,王占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这个人,拿照片一对比,这只狗就是藏獒。
根据这个人的描述,王占奎得知西藏可以买到这种狗,于是在1986年,王占奎第一次进入西藏,但是在那个年代,藏民从不卖狗,这也是我们上面所说到的原因:藏獒在藏族人眼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
如果你真的喜欢,他们就算送给你,也绝对不会把狗卖掉,他们不会花卖狗的钱
于是王占奎想了一个办法。他去县城买了一些老百姓用得到的商品,回到牧民那里,用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在牧民那里换来了二十三只藏,回去之后,王占奎留了三只母狗和两只公狗,剩下的十八只藏獒交给了福建商人。
令王占奎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块钱商品换来的藏獒,运到台湾后,转手就可以卖7,000元一只,在那个万元户就能够上报的年代,王占奎瞬间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翁,他不再满足去西藏购买成年的藏獒,而是选择了自己培养幼犬。
他的狗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到了1995年,两岸关系紧张,国家明文规定,不许向台湾买卖藏獒,王占奎不能眼看着他在厂里藏獒,砸在自己手里,为了把这些藏獒卖出去,他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
他开始花钱登报、上电视,疯狂地宣传和美化藏獒,并且打感情牌,说自己为了养藏獒倾家荡产了,借着保护动物的名义来博取同情。
当时全国各地好多有钱人都纷纷找到了王占奎,希望在他这里购买藏獒,他不仅将自己的藏獒全都卖了出去,而且还博得了好名声,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三个推动藏獒的人出现了,他叫杨志军。
杨志军是一个作家,当年他的作品《藏獒》三部曲,在内地十分畅销,这给藏獒的炒作提供了文学的基础。
那个时候藏獒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5万元一只,而当时北京二环的房价才几千元一平,可以说一只藏獒的价格,可以在别的城市换一套房了,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个真正炒作藏獒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当时中国田径教练马俊仁。
2,000年还深陷“兴奋剂事件”的马俊仁,在2003年转眼变成了中国藏獒俱乐部的主席,随后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开始了各种炒作、鼓吹民族主义,并且开了大量的藏獒养殖场,藏獒被他包装成为“东方神犬”。
于是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山西老板花了400万买了一只天价藏獒,藏獒被越炒越离谱,他们直接扬言“一獒战三虎”,国内的藏獒市场极其火爆,并且有人喊出“黄金有价獒无价”。
当年春晚上本山老师的小品《策划》,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炒作的风气。
据说当年有的藏獒光配种费都得20万—30万元一次,有名的藏獒家里每天都会排队配种,而当时行贿送礼都不送现金了,一条藏獒全都能搞定。
到了2012年2月,马俊仁在石家庄第二届藏獒精品博览会上,他的名叫“小王子”的藏獒直接喊出4,000万天价。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逃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一件事情被放大到极点之后,它面对的一定是走向衰落,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就好比这次藏獒的“泡沫经济”。到了2013年,由于前几年狗场的大量繁殖,狗市供大于求,再加上国家出台有关养殖大型宠物犬的规定,藏獒市场全面崩盘。
有三分之二的狗场被迫关闭,普通藏獒的价格直线下降从几万直接跌到几千元,但是还没有人买,因为养殖藏獒的成本太高,那些养殖大户甚至直接几百元把藏獒卖进了狗肉馆,而有些不忍心将狗送到狗肉馆的老板,选择把藏獒带回西藏遗弃。
而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当年落后的西藏了,牧民的工作也不需要藏獒的帮助了,没人要的藏獒便成为草原上的流浪者,再加上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导致西藏流浪藏獒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发展到2015年的时候,流浪藏獒已经多到可以危害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越来越多的牧民反映,自己在山上放牛期间,遭到流浪狗的攻击,家里的食物,也经常被流浪狗偷吃,甚至老人和孩子没事都不敢出门,学校或者寺院周围到处都是流浪狗。
而且藏獒的战斗力也很强,流浪的藏獒是群居,在藏区根本没有天敌,甚至经常跟雪豹抢食物,因为雪豹是孤身作战,它惹不起群居的藏獒,这就破坏了藏区的生态平衡。
而藏区牧民虽然不需要狗帮助他们工作,但是他们对藏獒还是有感情的,再加上他们大多信奉佛教,不会去杀害这些流浪狗,除非他们遭遇袭击,不得已的时候才伤害这些流浪狗,这些流浪狗给藏区带来了各种疾病,曾经身价千万的藏獒成为了藏区的毒瘤。
最后政府在藏区的各个地方,建立了藏獒流浪犬收容所,暂时解决了流浪犬的问题,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这些狗太能吃了。
根据当时收容所的统计,每100条藏獒一年的场地、疫苗、食物就需要花费70万元,并且他们还需要花钱给这些流浪犬做绝育手术,综合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最后为了省这一笔绝育的费用,他们又想到了把这些藏獒分开收容,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收容所只养公狗,另外一个收容所只养母狗,这样确实很见效,而且省了一大笔手术费用,但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跟它们的日常开销比起来,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最终政府不得已发动所有的藏区的牧民,让他们每家每户收容一只流浪的藏獒,这样既可以解决藏区流浪狗的问题,也能够减少政府的压力,这种"一箭双雕"的方式果然奏效,藏区的毒瘤问题也逐渐得到了解决。
因为在藏獒疯狂炒作的时候,那些无良的商家,为了让他们的藏獒看上去更好看,强行给藏獒体内注射药品,在他们吃的饲料里放各种的添加剂,使藏獒的体型越来越大,这些被药品养大的藏獒,自然也比正常纯种地藏獒好看,但它们的体内早就存在了各种疾病。
并且这些品相好的藏獒,会被拿来强行配种,这些所有的原因,导致后期市面上的藏獒只是“空有其表”,它们早就不是原来牧民家里边养的藏獒了,而这种对藏獒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我们现在再想去西藏,找原来那种纯种的藏獒几乎是不可能了,而无论是身价千万还是最后流落街头,藏獒还是那个藏獒,它什么都不知道。
这一切都是那些利用藏獒谋取暴利的人种下的恶果,《藏獒》三部曲的作者杨志军非常后悔,他说“藏獒的悲剧其实是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是人造成的,想要解决也必须由人来解决”,可是制造悲剧的那一群人,早就赚的盆满钵满开心离场了,而解决悲剧的却是另外一群人。
同时我也想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盲目地轻信别人的炒作,要学会从历史里边寻找经验,无论是当年的藏獒热,还是现在的虚拟币,大家不要听风就是雨,先入局的人一顿吹捧,当你入局的时候,可能就不知不觉的变成了那个“收养流浪犬”的人。
那么在这里,“藏獒”的话题我就分享完了
感谢大家的观看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
不要忘记点赞评论加关注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