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石,美石之名。可以说是一块儿,也可以说是几块儿,还可以说是一类(种)。
说是一块儿,就是指苏轼命名的那块儿。不甚大,也不甚小,长方状,比较敦实。
57岁的苏轼,由礼部尚书被贬任定州。此时的定州乃是边陲重地,对面便是大辽契丹。城中开元寺有塔,登之便可瞭望敌情,故谓“料敌塔”。传闻,苏轼也曾登临此塔,远望北方故地,内心自是不平。
怀有不平之气的苏轼,某日竟在衙署后花园看到黑漆漆的一块儿石头,上面有白色的曲纹,或宽或窄,或横或竖。较常人来看甚是普通,以至堆在寻常角落与枯树为伴。
苏轼的眼光自是不凡,想象更是超凡。他猜测此石来自巍巍太行,乃是御敌的“飞石”。如今却被冷落,废置一边,不再破敌。此石恰似苏轼遭遇,不受重用,有志难酬。惺惺相惜,他被石上的白纹吸引:狂流恣肆,若白浪翻飞。“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景象又浮现眼前。于是,他予石命名曰“雪浪石”。并修“雪浪斋”以收藏,置石于汉白玉石盆内,蓄水观之。无聊之时,还洒水石上,看珠跳盆。并做铭刻于盆沿。此石与盆一直流传至北宋末年,后来逐渐被埋没。直至明万历年间,才复现盆石。并于清康熙时,恢复成原样。乾隆甚爱此石,曾六次过定州时观石,并作诗十余首咏赞此石。
说是几块,是因为还有几块石头以“雪浪”而称,也比较有名。一个就在苏轼的“雪浪石”后面,为一块乳白色太湖石,上有“雪浪”二字。此石在临城发现,乾隆也非常喜欢,下旨将其置于定州“雪浪石”后,御题为“后雪浪石”,并撰文记述。另外,在云南、南京、镇江也有几方石头以“雪浪”为名,皆是名人附会,但也蔚为可观。
说是一类,是因为苏轼的“雪浪石”实为产于太行山河谷里的一种“水冲片麻岩”,体大平滑,黑质白章。目前,这种片麻岩统一称为“雪浪石”,在中式造景中最为常用。对比当今之常见的“雪浪石”,苏轼所题的“雪浪石”图纹很是一般,绝无当今“飞瀑流霞”“云水翻腾”之气势。但苏轼能在平中见奇,成为发现、收藏“雪浪石”的第一人,可谓真正赏石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