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雕刻品大都在木头和石头上进行创造,但对于聪明的古人来说,任何材料都能在他们手中被雕刻成艺术品。
比如眼前的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和物,就是用竹根雕刻而成的,其特有的竹根须,更是让竹根雕作品变得与众不同。
本期非遗观察员,就带你一起去了解竹根雕是如何练成的。
早在远古时代,位居南方的人类就已经发现竹片的记事作用,开始在上面雕刻文字与图案,后来,他们用竹子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发展出了竹雕这门工艺。
到了南北朝的南齐时代,聪明的南方人又挖掘出了竹根的价值,开始用竹根制作杯子与茶壶,竹根雕便诞生了。
从此,普通的竹根勾起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力,他们开始尝试将竹根雕刻成各种物品,从最初的茶杯、笔筒等用具,发展到了对人和动物的再现还原。
到了明清两代,竹根雕艺术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后来的战乱时期甚至差点让这门艺术销声匿迹。
幸好到了20世纪80年代,象山县的人民又将竹根雕技艺捡了回来,才保住了流传千年的竹根雕艺术文化。
到现在,竹根雕已经发展成了嘉定派和金陵派,虽然在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革新中,两派在制作工艺上各有特色,但还是保留了传统思路。
雕刻很简单,但如何将人和物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选材到制作完成,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首先,尽量在每年的11月份去挖竹根,这时的竹根水分少,易于干燥,最好选择生长了3-5年的竹根,这种竹根纤维细腻、富有韧性,方便雕刻。
之后,要将竹根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干燥1-2个月,这期间,制作者就可以根据不同样式的竹根,开始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这样等竹竿的表皮开始泛黄后,就可以动手制作了。
跟木头和石头不同的是,竹根上会携带一些竹根须,可以充当人和动物的毛发或是茅草、绒毛等物质,省去了后期精心雕刻毛发的时间,反而可以使人和物看起来更加逼真,是天然的材料。
所以,在对竹根进行打粗坯的过程中,就可以保留需要的根须,直接为后面的制作所用。
当用工具打磨出一个人物的大致体型后,还要进行打细坯,将人物的细节雕刻出来,这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绘画知识,了解人体结构,才能搭配雕刻技术将人物的形象还原出来。
然后,进行修光工作,去掉人物身上的伤痕毛刺,增加一些褶皱纹理,让人物看起来更加逼真。
以上工作做完后,就可以用砂纸进行打磨,最后进行开眼,这也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有了眼睛,生命便有了神韵。
为了让竹根雕具有更长的寿命,可以在竹根雕表面涂上树汁和地板蜡,然后放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蒸煮,去掉其内部的糖分、果胶,如此一来,竹根雕艺术品便诞生了。
表面的光泽让它看起来如同陶瓷般精致美观,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光泽慢慢淡去,它就会展现出竹子本身清幽雅致的特点。
一个竹根雕表达的是一份单独的情感,多个竹根雕组合在一起,便能呈现出一段故事,不同的观赏者,则会品味出不同的故事,这就是竹根雕的魅力所在。
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让竹根的价值翻倍,成为了艺术品,也让拥有了1500多年历史的竹根雕艺术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对中国文化最好的保护,也是人们对它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