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探索三种主流紫砂泥料的奥秘

04-15

探索三种主流紫砂泥料的奥秘

壶友们一定经常听到底槽清,本山绿等等泥料,好多名字倒是熟悉,概念却很模糊,别人问起的时候也不知从何说起。今天就说下紫砂泥的种类。

紫砂壶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夹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犹如紫泥矿层中的一块肥肉。《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尚未经风吹日晒的石头骨干,烧制后变成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烧制后会变成暗肝色……老泥,出团山。”由于地质成因的多样性,紫砂矿料在矿层中的分布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一类矿料,由于产自不同矿区、不同矿层,在泥层中的位置也可能有所差异。比如紫泥在矿层中一般位于乌泥下部,但有时却出现在团泥下部;本山绿泥一般位于龙骨下部贴层,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其他泥层之间。其他种类矿料也有类似状况。现在一般根据开采时矿层的深度对矿料进行基本分类。这就是紫砂壶制作所用的原料的基本情况。

1,紫泥,矿料特点解析:所挖矿料呈紫色,内含油面,结合处有水锈,不规则青灰色矿料夹杂其间。紫泥烧成后外观为紫色、紫棕色或深紫色。紫泥是制作紫砂陶器的最主要原料,又分为“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等。它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与“甲泥”矿层共生。

天青泥,这一自古以来公认的顶级紫砂泥,其原矿色泽如天边之云,故名。烧成后,呈深褐色,以往多说此泥历史产于丁蜀镇大水潭岩口内,因偶然的施工触及地下水,如今已成为一泓静谧的水潭,此泥色便再难觅踪影。即便存世原矿,也极为稀少,难觅其踪,更不必妄想在网购平台以低价广泛流通。

天青泥的历史瑰宝,如今仅见于杨氏、邵大亨等大师之作。而底槽清泥,位于矿层深处,其块状中带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这是含有段泥颗粒的紫泥,色呈偏紫泛青,极为稀少。此泥细腻而质坚,烧结范围宽,约在1200℃左右。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厚实。其色泽紫微泛红,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地柔软、密实。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泥质纯正,产量较大。烧结后呈棕红色,质坚光润,烧成范围在1180℃左右。这些都是紫砂世界的珍宝,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2,本山绿泥,本山绿泥,这抹淡绿色的点缀,它并非紫泥层的简单夹脂,而是呈现灰绿色的原矿。一经烧制,米黄色的泥色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生欢喜。提及本山绿泥,古时人们称之为“梨皮泥”,亦常被唤作“团泥”或“缎泥”。其中包括本山绿泥、段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团山泥等。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制后,那梨皮冻色(米黄色)仿佛是泥土与天光的一场对话。这淡粉绿色的宝藏,位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位于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仅数厘米厚,被人们称为“龙筋”。其矿物组成独特,包括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此等珍稀矿产,虽难以挖掘,却也因此成为了制作小件产品的得力助手,或是作为“化妆土”的优质材料。适量加入,便能幻化出各种色彩的装饰泥。而段泥,则是含紫泥颗粒的本山绿泥的另一种表述。若进一步明确两者的概念,纯净度更高的本山绿泥混有紫泥颗粒,便是段泥。这样的描述,仿佛在讲述一对孪生兄弟,虽有差异,却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

总的来说,本山绿泥是一种珍贵的矿产,具有独特的颜色和细腻的质地,而段泥则是其含紫泥颗粒的另一个面貌。无论是作为装饰泥还是“化妆土”,它们都为我们的创作增添了无限可能。

3,红泥,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佳品,常位于嫩泥矿的下层。红泥原矿,或黄或红,烧成后却呈深沉的朱红色,因此得名“红泥”。其烧成后,色似“朱砂红”,特点显著。红泥的种类丰富,包括赵庄朱泥、洑东红泥、川埠红泥、朱泥、黄龙山红泥、石黄等。

赵庄朱泥,质地坚硬如石,含铁量高,产量稀少。外观呈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状,粉粒岩土结构,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沙粒明显。其烧结温度在1080℃左右,收缩率在15%到25%左右,常制小件器物。石黄,则散落在嫩泥矿层中,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烧结后呈铁红色,表面坚硬。

在制陶艺中,石黄常被用作着色剂,加入紫泥后,成品如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则显深古色;与红泥结合,则成大红袍泥。纯朱泥产于丁山小煤窑的1000米夹层处,是一种含铁极高的黄色黏土。由于红泥收缩大,烧制后可能会有皱纹,但随着制壶艺人对泥性的熟练把握,朱泥壶也可以做到不皱。

以上便是红泥的详尽介绍,期待能为你了解红泥提供帮助。

芙蓉石和粉水晶哪个贵

吴昌硕书法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