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威海大叔:20年痴迷根雕,枯木残根成宝贝

04-13

威海大叔:20年痴迷根雕,枯木残根成宝贝

根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集自然之美与塑造之妙于一身的造型艺术。

手驭铁器,成就朽木。在刚柔并济中,成就根雕的是造物者的心。

在威海,有这样一位把枯树根当宝贝的手艺人,他叫郭友之,今年58岁,与根雕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练就了一手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郭友之年少时就喜欢画画,美术作品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和美术老师的表扬,是村里颇有名气的“小画家”。初中毕业后,一直从事着和工艺美术相关的工作,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一次不经意的偶遇,开启了郭友之的根雕艺术人生。

郭友之到西车村赏花,在一间花房门口看到主人家摆放着一段稍加打磨的树根,形态生动好似一头耕牛,这天然根材的美感只远远一眼,就戳中了郭友之的心。从那开始,他便一头扎进了根雕的世界。

做根雕需要下苦功夫,经过不断地钻研和打磨,1998年郭友之创作了平生第一件根雕作品——大鹏展翅,苍劲有力的雄鹰展翅翱翔,郭友之对这件作品喜爱有加,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好的朽木是根雕成功的一半,可遇而不可求。”退休后的郭友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根雕上,他经常游走在威海的各个村落,像寻宝一样寻找好的根材,遇到好的根材甚至不惜花钱买下。

行走在田野乡间,平常人多会留意自然美景和乡土人情,但郭友之的注意力则在田间地头和门前屋后的柴火堆里,他慧眼如炬,总能发现“有潜力”的枯树根,希望用自己的鬼斧神工赋予枯根残木新的艺术生命。

良材易找,朽木难寻。更多时候,郭友之会扛着镢头走到荒山老林里,自己去刨那些枯死的树根,每次都累得汗流浃背,他却乐此不疲。

时间长了,家门口积攒了一大堆枯根残木,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堆废木头,但在郭友之眼里,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些没有生命的木头,将在郭友之天马行空的想象下被唤醒,并被赋予新的生命与灵魂。

一块木头拿到手,郭友之会反复打量,根据木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对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的搭配,既要洞察入微,又要有整体观念。

根艺之宝,宝在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遇到形状奇特的木头,则可以大胆创新,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龙飞凤舞、人物百态、飞禽走兽、美丽山川或是鸟语花香,都是天然根木与创作思维的碰撞。

一念之间,手起刀落。一个好的根雕手艺人,不是简单的征服根木,而是既懂得顺势而为,留住根木天然的纹理与造型,又知道如何大刀阔斧地创作,正所谓“天缺人工补,人补天不足”。

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的便是工具,郭友之自制和购买了大量的工具——锯子、木锉、凿子、各式钻头,这些都是他的“武器”。

一件成功的根雕作品,从选材、去皮、打磨、着色、配座到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历时几十天、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忘记日升月落,不理斗转星移,沉浸在根雕世界的郭友之,常常痴迷到忘记时间,在操作室的方寸之间,锤起錾落,塑出心中的艺术品。

在牛年伊始,郭友之创作了这尊牛头形象的作品,有人想要出大价钱收藏,却被郭友之拒绝了。“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里面有我的思想和理念,轻易卖掉,就没有意义了。”

郭友之的家里到处摆放着根雕,经过20多年的潜心创作,现在已经积累了100多件满意的作品,这些仿佛都成为了他生命里见证时光的标点。

说起这些作品的归宿,郭友之并不想以简单明码标价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归宿,每一个根雕作品都像是他精心培育的孩子,他希望将来能建一座根雕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根雕之美。

生活渐好,时光渐快,有些老手艺却濒临失传,甚至消失,根雕技艺也面临如此窘境。为改变这种现状,作为“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根雕技艺传承人”的郭友之,在创作之余经常带着作品走进学校,向学生们讲授根雕文化,传授根雕技艺。

二十余载的“刀木春秋”,在郭友之的生命里刻下重要的一笔,而他也希望让传统的根雕艺术在他的手里得以传承和延续,而不是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彬 文/图/视频)

钓竿的拼音

黄茶产地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