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靛青印染,百年历史,昔日靠经验操作,每一步都是技艺的考验,如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白石山区的染坊所传承的靛青印染文化。
白石山区的靛青印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千年以前。在没有现代印染技术之前,靠着对经验的积累,白石镇的五家染坊,为人们提供了衣、盖、线,依赖于靛青印染。而这门工艺,在现代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备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这门工艺极为考验操作难度,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执行,否则给染色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要将客户的白布或棉纱收进,再用烧成粉笔状的“炭墨”将客户名字、斤两、染色等信息写明,才能进行染色。
染色需要用大缸进行,这种大缸已经辟为酿造厂依旧存在,仅体量巨大便可观之不笑。在正式染色时,染缸里要溶进靛青,然后放进待染织物,为了使布进缸即可吃色,要将布折叠成页,一页一页拉下缸去。如果整匹布丢入,底层的布一时渗不透,染出来的色彩则不均匀。染的颜色总称为蓝色,但又分为老蓝、毛蓝、水蓝这三大类。染深染浅不以时间计,而以次数论,老蓝需要复染17-18次,毛蓝11-12次,水蓝7-8次,随着天气冷暖的变化,染的次数亦要变化。
在染色完成后,还需要漂洗干净,晒干后再放在一种元宝形的“滚石”下压磨抛光。操作滚石极为考验人的技术,需要借助自身的重量,运用双腿分开分别踩动五六百斤的“滚石”,才能磨平整,达到色泽鲜亮,光彩照人的效果。
除了染色外,白石山区的染坊还继承了一种叫“夹花”的染布工艺, 现成为我国服装印染技艺的“三缬”之一(另有绞缬、蜡缬),秦汉时已出现。夹花用两块木板雕刻相同的花纹,合拢夹住白布,再通过花版浮雕空隙的“明渠暗沟”上色,完美呈现出蓝白相映的效果。这种夹染成的花布多用于制作被单,用棠梨木刻成的花版可永久保持不变形。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靛青印染技艺也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例如“刮印防染浆”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具有镂空花纹的印花纸版覆盖在白布上,涂上刮印防染浆,待色浆干后移入靛蓝液中染色,染毕再晾干使靛蓝氧花固色,然后除去织物上的防染浆而成。这种新工艺在乐清尚未应用,但随着时代发展,靛青印染技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靛青印染工艺,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个大家庭的传承、一段历史的延续。陈松尧所在的染坊,已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和坚持,如今还在不断发扬光大。现在,这个古老的手工艺正在被更多人重新认识和喜爱,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民俗#资料来源温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