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自从自媒体火热起来之后,不少与旅游相关的自媒体账号,用各地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众目光。
而在被展现出来的各地自然风光当中,来自于内蒙古的广袤草原,让不少人有了心之所往的感觉。
仿佛置身于这样的草原之上,一切生活当中的烦恼就能消散了。
风景看好了也玩的较为尽兴之后,还有机会住进蒙古包里面,更进一步体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作为蒙古文化的一部分,蒙古包已经伴随着蒙古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样式、内部结构等方面均有变化。
2008年蒙古包的营造技艺,更是入选到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不过由于在很多影视剧以及一些人的旅游视频当中,能看到蒙古包有一家人都在居住的情况。
所以一些特别注重隐私的人,对这一情况就不是很能理解,认为一家人的关系再如何亲密,也不能睡在一起。
尤其是对于刚刚结婚的夫妇来说,倘若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面,会显得更不方便。
像这种外边的人弄不清楚状况的事情,一般还是听一听当地人怎么说会更好。
广阔无际的草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如同是宝地一样。
所饲养的羊群、马群、牛群等,可以在草原上吃到肥美的青草,从而长得壮实起来。
但这种适合饲养羊群、马群、牛群的地方却不太适合安家落户,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跟自然天气有关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草原也是要经历四季变化的,过了夏季之后草原上就会一天天变得荒凉起来,直到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在进入到秋冬季节后,草原大部分区域能供给的青草就会越来越少,天气也一天天地在变冷。
如果不及时更换地方,不仅饲养的牛羊马等牲畜,会不太容易熬过冬天,也会对游牧民族的人口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不管是在迁徙的过程中,还是在能安心饲养牲畜的时候,游牧民族的居住问题都是需要得到解决的,总不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于是乎“穹庐”、“毡帐”等蒙古包的前身,就在匈奴时代出现了。
拥有建造安装以及迁徙都很方便的特点,可以为游牧民族遮风挡雨,南宋《黑鞑事略》中就有相关介绍。
至于为何后来成为了“蒙古包”,主要的原因采用这一居住方式的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有关。
不过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早先已经有不同的少数游牧民族,对传统的毡帐进行了继承与改造,这就使得蒙古包的整体舒适度提高了不少。
木材、毛毡属于是建造蒙古包的主要原材料,在没有用到跟普通住宅一样所需要的水泥、土坯、砖瓦等材料后,拆卸与搬迁花费的时间少。
哪里的水草生长的好,就可以在附近找一块平整的地方,让收起来的蒙古包再现。
因此被称之为是草原上移动的房子,那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
熟练掌握蒙古包制造手法的人,在各种材料都备好之后,只需要2-3天左右的时间,就能让一个完整的蒙古包出炉了。
这个时候倘若原本准备的材料不够,则像是建造蒙古包所需的羊毛、木材、皮革等材料,还可以就地取材。
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奇怪,这都没用砖瓦、水泥之类的材料,蒙古包能牢固吗?
这就不得不说,民众的智慧不可被低估了。
看过蒙古包的人应该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的蒙古包,中间部分都是一个形状——圆形。
有这一形状的蒙古包,与周长一样的方正的建筑物相比,内部使用面积会更大一些。
同时圆形的中间部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流畅的线条,让吹向蒙古包的强风力度被弱化。
蒙古包顶部则是圆中有尖的,包裹上材料之后看起来是拱形的,遇到强风的时候也能承受住较大的反作用力。
不仅如此,这样的顶部还能让积雪、雨水、流沙顺着坡度滑下去,不会让顶部承受较多的重量。
可以说一座蒙古包所包含的建筑知识还是不少的,能有现如今的完善程度,也是一代代地改善出来的,越发适合游牧民族使用。
因游牧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草原上放牧的时候,往往会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一个毡帐当中。
同个游牧民族的不同家庭,将毡帐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就成为了部落。
往往部落中间会是首领居住的,毡帐面积也会比四周的要大一些。
在生产力以及物资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哪怕是到了实力强大的蒙古族统治草原的时候,想要做到一人一个蒙古包,也是相当不现实的。
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季,除去水草之外其他物资相对匮乏的草原上,想要将防寒工作做好,一家人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面才是更稳妥的。
因为在蒙古包的中间,会是炉灶所在的位置,围坐在这里可以一边烤火,一边吃饭、谈天。
而点燃炉灶所用的原材料,一家人收集的聚集在一起使用,会比分散开来用,更有助于度过整个冬季。
有这样的现实因素在,再加上在文化理念这方面,蒙古族也是十分注重家人之间的情感维系。
所以就出现了一大家子人,居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面,一起进行劳作、饮食、消息等日常行为的现象。
当家庭里面有人逐渐长大,到了需要婚嫁的时候,女方会跟随男方入住到他家的蒙古包里面,跟公婆一家人共同生活。
也并非是没有例外的,但除非是特别有条件的,否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独立婚房(蒙古包)能入住的。
不过没有独立的婚房,不代表新婚夫妇就毫无隐私可言了,因为在蒙古包里面每一处使用区域的划分都是有讲究的。
就跟中间的位置,是用来放置炉灶的一样。以这里作为中心点,四周会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供一家人使用。
其中新婚夫妇休息所在的区域,会用一些物品给隔开,比如帘子、屏风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私密性。
也不用担心会有其他人进入到蒙古包内的区域,因为按照传统规则没有得到新婚夫妇的允许谁也不能随意进出。
当然除去休息的时候,新婚夫妇基本上都是跟家中其他成员在一起相处的,不会影响到一家人的感情交流。
这样的现象在如今就比较少见了,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生活理念产生了变化。
虽然蒙古包还是蒙古文化的一部分,但对于新婚燕尔的夫妇来说,还是更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能独立居住的地方。
也不光是思想理念上的传遍,经济水平的抬升也改变了大众的物质生活。
即便不用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面,也不用再担心物资不够用了。
像现在的很多蒙古包里面,连空调都装上了,不仅冬天不用怕冷,夏天也能感受到凉爽的内部环境。
除此之外,与曾经在大草原上可能随处可见蒙古包的情况相比。
在有了砖瓦房、楼房等固定的住所之后,蒙古包更像是成为了一种地区特色标志。
很多到内蒙古游玩的人,会更倾向于到蒙古包里面玩一玩、看一看,感受一下蒙古族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传统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在去感受这些文化的时候,有些礼仪规矩多了解一些也是没毛病的。
像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蒙古包,到里面做客的人身上尽可能不要携带尖锐的物品,并且要先获得主人的允可。
还有一点跟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蛮像的,就是在踏入蒙古包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到门槛上,要一步就跨过去。
另外就是进门的时候虽然是从门的东侧进,但男宾却不能绕过包内东侧朝里面走,这边是女宾的座位。
再就是没有得到主人的邀请,身为客人不可以坐在上座,佛龛前的位置客人也是一样不能落座的。
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总是会有各个文化的特色存在着,像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的特色文化之一。
经过了历史的冲刷之后,不仅在文化底蕴上很吸引人,也有了迎合现代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这种新旧时代的碰撞,所产生出来的魅力与变化,并非只有蒙古包才有,在其他文化里面也是一样能看到的。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报社 2014年12月27日《【气候密码】蒙古包:游牧民族的幸福港湾》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5年03月16日 《【民族礼俗】“蒙古包”里的座次规矩 》
今日财事2024-06-16 《蒙古一家人睡在一个蒙古包里,新婚夫妇怎么办?当地人道出了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