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品鉴网

来玄武,品味“人类非遗”的韵味吧

04-11

来玄武,品味“人类非遗”的韵味吧

紧细圆直,形如松针,入水碧绿清幽,入口醇厚,回味绵长。

——它,就是雨花茶

中国传统绿茶针形类茶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

2012年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就是玄武区非遗项目

雨花茶制作技艺

春茶上新的时节,小武探访了位于紫金山脚下的陈盛峰工作室,听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江苏省非遗“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将他与雨花茶的故事,以及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据陈盛峰介绍,南京雨花茶的前身,是清代《虫鸣漫录》记载的一种“钟山云雾茶”,最初是卷曲类茶。民国茶界泰斗陆溁采用“搓条”手法,改造成为直条类茶。1959年,第二代传人俞庸器又将龙井的“抓条”手法引入,将直条类茶变成针形类茶,雨花茶由此成型。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同时为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当时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该茶正式更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的采摘、制作都很讲究,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长度在1.5到2公分,芽和叶之间的角度约呈15° ,每500g成品雨花茶的芽叶数在5万至6万个。

雨花茶制作技艺在承袭绿茶的传统炒制工艺基础上,手法更为精细,流程包括鲜叶采摘、拣剔、摊凉、杀青、揉捻、打毛火、整形、干燥、筛分等工序,更有独创的搓条、抓条技法。其中整形工艺最为关键,将搓条、抓条理条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集扁形茶类、卷曲形茶类优点于一身的独特针形茶工艺。

制茶间里,茶香味扑鼻,沁人心脾,陈盛峰的手在炒锅中不停地揉搓,通过虎口的收缩,嫩叶在手心不断旋转,犹如在跳芭蕾,茶叶随着热空气在指尖绕动,渐渐变成秀丽如针、绿润可爱、口感鲜美、清香持久的雨花茶。陈盛峰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中国绿茶制作技艺中的“手中芭蕾”。

在陈盛峰的工作室,置物架上摆满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茶叶因生长、采摘和炒制技术不同,出锅时会呈现大小、粗细、轻重不一相混合的状态。陈盛峰说,勤劳智慧的中国茶人及南京制茶先贤们,用筛子将茶叶进行筛分,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拼配,使茶叶交到消费者手中时,呈现颗颗匀称的美感,“这是南京茶人给我们中国茶所作的大贡献。”雨花茶将这套手工精制筛分技艺完整地沿用下来。

陈盛峰用“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来描述他与雨花茶的缘分。

1992年,陈盛峰在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读书时,因一本《中国茶经》迷上了茶文化。1994年毕业后,他来到中山陵园管理处,从此和雨花茶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陈盛峰一边深入茶园一线学习种植和养护茶树、采茶,一边向炒茶师傅学习技艺。茶园里,所有老一辈的炒茶人都是陈盛峰的师傅,每个师傅炒茶的手法都不一样,陈盛峰会自己分析他们的每个步骤,跟这个师傅学搓条,和那个师傅学抓条,集众家所长。

早些时候跟前辈学习制茶,条件比较艰苦,要想达到高水平,就得想尽法子练。其中一招就是关掉房间里的灯,将自己置于彻底的黑暗中,逼着自己将人体感官功能发挥到极致,最终达到分秒之间拿捏茶叶质感的程度。陈盛峰说,只有历经如此精细严苛的制茶训练,才会生出永久的身体记忆,磨出最为敏锐的判断力,也才能将热爱转化成传承的无限力量。

采访现场,陈盛峰拈一撮茶叶放入玻璃杯中,缓缓地将沸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亭亭玉立,随之一股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汤色嫩绿明亮清澈,抿一口,鲜爽甘香。

据悉,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六代,分布于南京市全境及周边区域,目前省市区代表性传承人共16人,从业茶农达3万人,生产企业300多家,相关产品年总产值达10亿元。

雨花茶能走到今天,是几代雨花茶传承人的薪火相传,说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盛峰表示“能将雨花茶带上这样的历史性高度,是我一生的骄傲。”这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亮眼名片,更能极大地推动整个雨花茶的美誉度,将来更会持续促进雨花茶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北京宠物医院地址电话

黄水晶的功效与作用